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建安诗歌的诗

1.建安诗歌的诗有哪些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建安时代的五言诗涌腾,打破了汉代诗坛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从此初步奠定基础。

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

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2.【建安诗歌短的有哪些是要诗写出来的不是题目头多几首】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七步诗》原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现代版本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建安时代的五言诗涌腾,打破了汉代诗坛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从此初步奠定基础. 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 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3.建安诗歌的诗有哪些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建安时代的五言诗涌腾,打破了汉代诗坛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从此初步奠定基础。

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

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

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4.建安诗歌的诗有哪些

蒿 里 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5.建安诗诗句要带解释的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196~220),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

建安七子作品中较有名的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

王粲《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古诗大意: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6.建安诗歌有哪些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步出夏门行 (五章)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步出夏门行》的第一首《观沧海》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步出夏门行》的第二首《冬十月》篇: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昆鸟〕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博改金旁)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的第三首《土不同》篇: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艹丰〕〔艹赖〕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龟虽寿》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三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描写建安风骨的诗句

建安诗歌的时代风格:三国两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它之前的两汉时期,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辞赋,诗歌大多是乐府民歌,文人创作不多。进入三国以后,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诗史”式的作品。曹操、王粲、曹植、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如《薤露行》《蒿里行》、《七哀诗》、《送应氏》、《悲愤诗》等。

这些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写得很有深度。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

建安诗歌还在汉诗质实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等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

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动乱有着直接关联。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

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

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

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 6首、《送应氏》等。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

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三国两晋长达 200年的时间里,继作者几乎寥寥,只有缪袭、韦昭、傅玄等曾写过少数几篇以七言为主的诗。

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般文人对七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诗体存有相当成见,认为它“体小而俗”(傅玄《拟四愁诗序》)的缘故。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正始诗歌的主要作者是阮籍、嵇康。当时正是司马氏父子擅权的年代,政治情势十分险恶。

阮、嵇对司马氏都持批评态度,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黑暗现实都有所揭露,他们继承了建安诗歌重现实的传统。不过由于客观政治处境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尤其是阮籍,他的《咏怀诗》“志在刺讥”(李善注引颜延之《庭诰》语),却写得相当隐晦,以至“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卷上)。这与他比较软弱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

随着玄学的兴起,正始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当时虽不居主流,但成为后世玄言诗的滥觞。在体裁上,正始诗歌以五言为主。

阮籍的《咏怀诗》今存五言82首,四言13首。它们在抒述情志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曲折的内心活动上,以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

嵇康在四言诗方面造诣也颇高。 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一说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傅玄等。

他们生活在全国得到短暂统一、门阀势力臻于极盛的时期,不少人以攀附权贵为手段去获取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有些人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浮浅者居多。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大多追求辞藻的华美,开了中国诗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风气,尤以陆机、潘岳为最。

太康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左思和张协。左思的《咏史诗》8首,借古人古事寄托自己的怀抱,对堵塞贤路的士族门阀社会表示愤慨,在当时诗坛上,表现了独具的“风力”。

张协的《杂诗》也抒发了自己的“高尚”“心曲”,批评“流俗”的“昏迷”。在诗风上,左思骨力苍劲,张协辞采华净,都与时尚有所不同。

西晋东晋之交的诗人,以刘琨、郭璞为代表。他们都生活于乱世,并直接卷入社会矛盾大旋涡中,因此诗篇的现实色彩颇为浓厚。

刘琨抒写自己在孤身救国逆境中的感受,“善为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钟嵘《诗品》);郭璞以游仙方式含蓄地表现自己感时惧祸,向往“高蹈”、“遗世”的心情。这些都是上承建安、正始之余绪,而与太康诗风有所不同的。

但刘琨、郭璞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志趣毕竟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清刚俊逸之气,未能扭转诗坛流俗。永嘉之后,东晋时期盛行玄言诗,这是当时士族耽溺享乐、以玄学作自我迷醉的风气的反映。

玄言诗作者有孙绰、许询等。他们以诗歌阐述玄理,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序》),成就不高。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