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政治的

1.为什么《诗经》里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酒诗有审美和认识价值

《诗经》里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酒诗,在大、小雅里比较多,揭露黑暗是相当深刻的。

从天子的昏 暴,大臣的荒淫,以及社会动乱、贫富不均和人民的疾苦,都有所揭露。这类诗在《诗经》中共有11篇,都 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认识价值。

第一,在这些酒诗中,揭露统治者沉湎于酒色, 不理政事。 如“文王日: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 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 作夜。”

(《诗经大雅荡》)这显然是诗人借周文王 之口揭露殷纣王酗酒,放纵自己,没有节制。“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意谓老天并没有让你迷恋于酒, 也没有让你去干不合道义之事。

可你殷纣放荡没有节制,没日没夜地花天酒地。喝酒时还狂呼大叫,不 顾礼仪,大失体统。

殷纣如此,周王也不逊色。正如《鱼藻》篇所云:“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王在在镐,岂 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

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王在在镐,在那其居。 ”(《诗经 大雅》)此诗陈子展以为是“刺周王高居镐宫饮酒 作乐之诗”(《诗经直解》),此言得矣。

全诗采用“兴” 的手法以鱼之在藻兴王之在镐”(《诗经直解》)。首 章借鱼的自然生存习性比喻周幽王的生活情态:鱼依于水藻之中,食藻为生,被水藻养得头儿肥硕,悠 然优游;幽王居于镐宫之中,饮酒作乐,养得脑满肠肥,体态雍容。

从表面看,似乎以鱼的闲适与肥美夸 赞周幽王的快乐与富有,其实是正言反说,夸赞的不是幽王的英明而恰恰是昏聩,因为王之沉溺于酒色 往往是国家破灭的先兆。次章与首章意同,只对个别关键饲汇做了改变和更换,饲序稍作了调整,就暗示 出一个结论:周幽王终日除了饮酒享乐就是享乐饮酒。

这与鱼儿的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完全一致。沉 沦于酒色之中,必然拒绝人民于身外,这还不如鱼。

鱼儿食藻为生,尚且以蒲为家;而幽王以民为生却独 居高阁,与民隔绝,是又在鱼之下矣,两相对比,讽意自现。还有一首《抑》(《诗经大雅》)诗的第三章也 是讽刺周之厉幽荒淫误国,所谓“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等, 都是君主无道之举,败国之行。

国君如此,大臣亦然:“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诗经小雅节南山》)这是 斥责师尹的诗。

师尹是周宣王时的大臣,尹吉甫的后裔,是王朝的世卿,幽王时任为太师,不理朝政,当然 不能匡正幽王的无道。因此诗人刺向幽王的矛头借他作耙子。

这里揭露他作恶多端,喜怒无常,饮酒为 乐,意谓当他肆意作恶,就像杀人之矛。可谓揭露得淋漓尽致。

明代竟陵派代表钟惺评此诗为“画千古小 人,如在目前。”(《诗经评点》)第二,揭露统治者信谗,不听善言。

在封建社会 中能否开张圣听,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统治者听信谗 言,不听善谏,这在当时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诗经》中的酒诗对此亦有所反映。

所谓“君子信谗,如或酬 之”(《诗经小雅小弁》)就是明证。前句说出统治 者听信谗言的态度,后句比喻听信谗言的程度像接受敬酒一样轻而易举,毫不勉强。

持这种错误态度的 人,必然拒听善言,所谓“听言则对,诵言如醉”(《诗 经大雅桑柔》)就是一例。 意谓恭维的话就答理, 一听劝谏就装醉。

两相对比,态度分明,正谬豁然。第三,揭露统治阶级内部劳逸不均,待遇不公, 生活、心情不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诗 经小雅北山》)意谓:有些人高高兴兴直喝酒,有 些人走投无路祸当头。

“彼有旨酒,又有佳肴。 治彼其邻,昏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诗经小 雅正月:>)意谓:他们既有美酒,又有那些好肉。

联 络他的邻人,结交他的亲友。而我多么孤单,心里多 么忧愁。

这两处引诗,均用对比兼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了统台阶级的内部矛盾,做到了鲜明、形象、具 体、深刻,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第四,讽刺统治者的吝啬。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塑造守财奴的形象,恐怕要算《诗经》最早,所谓“或 以其酒,不以其浆”(《小雅大东》)。意谓:有的人馈送他美酒,他不报人以水浆。

这里美酒、水浆对举,足 见其吝啬,反映了统治者的占有欲。有的统治者虽靠剥削积累了大量财富,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玩的, 样样齐全,可是吝啬得一点舍不得享用,因此,唐地人民讽刺他们:“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唐风 山有枢》)意谓:你这个人儿有酒肉,为何不天天鼓瑟 助食呢?有酒食不知道享用,只在算计中忧愁度日, 诗人讽刺得可谓入木三分。

反映了当时一定的阶级矛盾。我们读《诗经》 时,虽未发现用酒诗直接而全面地揭露当时社会现 实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但并非一点未触及。

在《豳风七月》一诗中,陈述奴隶们一年到头从事无 休止的繁重劳动时,就提到“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还提到在年终时要“朋酒斯绘,日杀羔羊。 跻彼 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由此可知,奴隶们酿酒,以及年终用酒向奴隶主祝福,都是被迫的,并非 发自内心。

相反,我们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奴隶们怨恨和哀伤的思想感情。它确实是被剥削与被压迫的阶 级意识的表现。

在《诗经》中还有。

2.《诗经》中,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他们各自有哪些内容

……从西周后期到春秋,战争不断,徭役繁兴,因而战争诗和徭役诗也层出不穷,更多数作品还是流露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采薇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采薇 【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

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

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

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

3.关于《诗经》的内容,不包括

我认为《诗经》内容不包括艺术,虽然《诗经》本身的艺术价值极高,具体解释见下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

史。

农事诗。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

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

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类诗歌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怨刺诗。西周末年,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如大雅中的《民劳》、小雅中的《节南山》和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作品,反映了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

战争徭役诗。《诗经》中有些篇目从正面歌颂战争,如《秦风·无衣》;也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如《小雅·采薇》。《诗经》中的徭役诗则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和《卫风·伯兮》。它们写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婚姻爱情诗。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写男女相恋的情诗,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

诗。《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周南·桃夭》表现幸福的婚姻家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写的则是弃妇的悲惨遭遇。

4.《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哪些方面

《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

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

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

“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

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 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分别选择若干重要的类型加以介绍。 《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

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丰年》中唱道: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在丰收的日子里,人们兴高采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希望他们赐给更多的福分。

而《噫嘻》则描绘了大规模耕作的情形: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在广阔的田野上,数万名农夫同时劳动,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同时我们也会想到:在这种强大有力的集体活动中,个人的存在价值是很容易被忽视、被抹杀的。

这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必须付出的代价。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

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生民》叙述后稷的母亲姜嫄祷神求子,后来踏了神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不敢养育,把他丢弃,后稷却历难而不死:“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这段描写,表现了后稷的神话色彩。后稷长大以后,发明了农业,所种的庄稼都非常茂盛。

后来他在有邰(今陕西武功西南)成家立业,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础,而他自己就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这首带有神话和传说色彩的诗歌,反映了周民族的发生观念和历史观念,以及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

《公刘》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部族从有邰迁徙到豳(今陕西旬邑县、彬县一带),在豳开辟土地,建屋定居的历史。其中写周人在公刘带领下刚到豳地住下时的情景是:“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一派欢歌笑语的景象,很是传神。和《生民》相比,公刘身上已经没有了神话色彩,而完全是一个历史人物。

《绵》叙述了公刘的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岐下(今陕西岐山)直到文王受命为止的历史,其中写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岐下,同姜女结婚,在岐下筑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大修宗庙宫室,委任官吏,然后建立国家,消灭夷人,最后是文王受命。叙事条理分明,结构严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其中写建筑场面时,用了许多象声词,很有气氛:“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那盛土、倒土、捣土、削土的声音,把巨大的鼓声都掩盖住了。

以上三首史诗,叙述了周文王出现以前的周民族的历史,大概是西周初年王朝的史官和乐师利用民间传说写成的。此外,《皇矣》从太王、太伯、王季叙述到文王的伐密伐崇,《大明》从文王出生叙述到武王伐纣,都记载了周民族的开国历史,大抵也是出于史官和乐师手笔。

除了西周前期的《大雅》中的这些史诗之外,在西周后期的《小雅》中也有一些史诗性的叙事诗,如《出车》记周宣王时南仲的征伐玁狁,《常武》写周宣王亲征徐夷,《采芑》、《六月》记周宣王时同蛮荆和玁狁的战争等等。如果把这些诗篇有次序地排列起来,那末,西周以前及西周时期的历史就可以理出一条线索来了。

这些史诗作为叙事之作,其长处在于简明而有条理。但由于其写作目的主要在于记述史实(包括被当作史实的传说)和颂扬祖先,故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甚重视。

而且在《诗经》里面,叙事诗并不多,主要就是以上这些。可见从《诗经》起,就显示出中国诗歌不太重视叙事诗的倾向。

西周后期至平王东迁之际,由于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的破坏,形成社会的剧烈动荡。《大雅》、《小雅》中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有很多批评政治的作品,均出于士大夫之手。

这大概就是古籍中所说的“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周语》)。在这一类诗中,有些作者对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提出了。

5.关于《诗经》的社会作用的“美”和“刺”这两方面,能有人帮我解释

《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

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6.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内容

你好,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你采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