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选研究

1.《唐诗选析》与张燕瑾

张燕瑾—— 1939年12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

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筹)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西厢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学会理事、南京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名誉顾问,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语言与文学艺术学科评审组成员、北京市社科联委员、北京市高校职称评委、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张燕瑾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重点尤在戏曲文学。

他的《西厢记浅说》、《中国戏剧史》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中国戏曲史论集》对戏曲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了深思熟虑的意见。

在方法论上,他提出形象体系说、哲理蕴涵说,还对作家风格学进行了探讨,颇受社会好评。与人合著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是费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大型学术力作,填补了戏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学术研究有着重大影响,获得了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燕瑾教授还著有《中国俗文学史》、《唐诗选析》、《唐宋词选析》、《中国古代戏曲十九讲》、《十五贯校注》、《西厢记》校注等10余部著作;主编有《中华国粹大辞典》、《中国文学史学习丛书》等多部大型工具书和丛书。其中《唐诗选析》、《中国戏剧史》,被台湾某些大学列为参考教材。

其他方面的论文,也引起了学术界关注,如关于陆游生平事迹的考据,日渐为学术界接受,新出的有关著作多采其说。 张燕瑾教授除行政工作外,还为专科、本科、研究生开过课,培养研究生10余名。

(首都师大科研处) 著述有: 《中国戏剧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版 《中国戏曲史论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3月版 《中国俗文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版 《西厢记浅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版 《西厢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列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大学生必读”书目之一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版,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主编,10卷12册600万字),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主编),教育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主编),教育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唐诗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唐宋词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版 《十五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版 《中国古代戏曲十五讲》(合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2月版 《中国历代爱情文学系列赏析词典》(主编),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中华国粹大辞典》(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9月版 《宋词三百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新选元曲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历代名词千首》(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杨花梦》(校点),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6月版 《刘公案》(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 。

6.天地庄生马,五湖范蠡舟,何解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页一九六)

《唐诗选》残卷(伯二五六七)卷末题作〈上陈左相〉,仅二行,又一卷(伯二五

五二)存后半,正相衔接。惟字有缺脱,当是卷纸坏烂之故。今据以相校,颇有异

文。

德以精灵降,时膺梦寐求,苍生谢安石,天子富人侯。尊俎资高论,岩廊挹大猷,

相门连户牖,卿族嗣弓裘。豁达云开霁,清明月映秋,能为吉甫颂,善用子房筹。

阶砌思攀陟,门阑尚阻修,高山不易仰,大匠本难投。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

公才山吏部,书癖杜荆州。幸沐千年圣,何辞一尉休,折腰知宠辱,回首见沉浮。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

风尘与霄汉,瞻望日悠悠。

用范蠡泛舟五湖来比喻自己希望脱离官场的纷扰,回归自然的心境.

7.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的研究现状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

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

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

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

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比较摘 要:共同的背景和近似的经历形成了高、参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个性、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造成了二人诗风的不同特点:高适悲壮而深刻苍凉,岑参悲壮而昂扬豪迈;高适直抒胸臆,语言朴质,岑参寓情于景,语言瑰丽,想象奇特。二人的共性与个性都表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具有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衰。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岑参(715—770)生活在相同的年代,所处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其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也都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最后弃官从戎,从而使得他们在创作上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万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