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太阳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 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2.古诗词中的太阳《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古诗中的“太阳”(摘)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8.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李商隐 9.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太阳或阳光给人的不同感受——“锄禾日当午”是炎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是神奇的;“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映日荷花别样红”是热烈的;“白日依山尽”是壮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是迷茫的;“夕阳无限好”是深沉的;“复照青苔上”是宁静的。 3.描写太阳的诗句有哪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杜甫《绝句二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1、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绝句二首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4.①“日”字在古诗中当“太阳”的意思讲的诗句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古风二首》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3、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元)白朴《天净沙·春》 译文: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 4、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译文: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译文: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5.日字在古诗中当太阳的诗句锄禾日当午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