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尖团音也叫“尖团字”,属音韵学名词。 多用在戏曲中,如京剧为了突 出某个字,或把某些字进行感情色彩的规范,往往把某些团音尖念。不是把所有的团音尖念,而是有选择的,这也是一种念 白的技巧。 凡尖音字都用齿音声母z、c、s,团音字声母为zh、ch、sh、j、q、x。如自、次、寺为尖音,治、吃、是、见、京、醒为团音字。 在歌唱中利用尖团音的理论解决咬字尖团不分的现象是很有 效果的。许多歌唱者受家乡音的干扰往往尖团不分,如东北人往往 容易把尖字团念,例如三、四、算、错、从等。 而豫南语系却相反,容 易把团字尖念,如吃、山、事、少、生等。凡家乡音的尖团音都是有规 律的,先找出这个规律,然后在容易念错的字旁标下正确的声母(也 可称尖、团符号),这样就会避免错念。 2.尖团音是什么带??的就是送气音,不带的就是不送气音。用汉语拼音方案来写就是z、c、s和g、k、x。后来,软腭音发生了腭化,也就是舌面抬高、靠近硬腭,于是便接近普通话的j、q、x了。可以试一试发ki的音和qi的音,应该能感觉出舌面的高低来。齿龈音比如箭(zian)、千(cian)、先(sian),叫做尖音;腭化后的软腭音比如肩(jian)、牵(qian)、掀(xian),叫做团音。 清开始发生了尖团合流 满语里只有11个声母,满人对很多汉语发音都无能,于是他们习惯性地把尖音发成团音。也有汉人为了附庸,也开始故意不分尖团。不过后来满人发现了两种音的区别并加以纠正。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区分尖团音的老国音。在国语罗马字派的支持下,1932年颁布的《国音常用字汇》将尖音去除,尖团音正式合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也将尖团合流延续了下来。 现代官话,比如普通话和台湾现行的国语,都已经不分尖团。不过依然有很多方言,比如老派吴语、大部分中原官话、胶辽官话登连片、桂柳官话柳州片、四川话成渝片还是保留尖团的。北京话的话,老派的应该还有(比如北方方言里很常见的俊念zun),新派的应该也不分了。 另外在戏曲界,如京剧、豫剧、昆曲、川剧、黄梅戏等都还保留着尖团。 3.关于尖团音 请高人指点这两种说法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描述方式。因为语音变化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同一个字的读音是有区别的。 第一种说法所指的是清代的官话: 所谓“舌面前音和齐撮口呼”叫做“团音”,说的是 j[ʨ]、q[ʨʰ]、x[ɕ] 加 i[i],ü[y], 而“舌尖前音和齐撮口呼”叫做“尖音”,说的是 z[ʦ]、c[ʦʰ]、s [s] 加 i[i],ü[y]。 当时的发音是: 团音:肩[ʨiɛn]、乾[ʨʰiɛn]、掀[ɕiɛn] (当时读法和现代普通话 jiān、qián、xiān 一样。) 尖音:尖[ʦiɛn]、前[ʦʰiɛn]、先[siɛn] (当时读 ziān、cián、siān,现代普通话变成 jiān、qián、xiān,与团音统一。) 第二种说法所指的是历史渊源: 团音源自中古汉语的“软腭音”[k] [kʰ] [x] 等,就是“见组”。这三个音汉语拼音记作 g k h。 尖音源自中古汉语的“齿龈音”[ʦ] [ʦʰ] [s] 等,就是“精组”。这三个音汉语拼音记作 z c s。 现代普通话两组音都不能接 i[i] 和 ü[y],都会变成 j q x,所以就出现了第二说。 (注:zi ci si 的 i 是 [ɿ] 或记作 [z̩],不是 [i]。针对的是语音,不是拼写。) 现代汉语方言中,粤语比较接近中古汉语,还保留着这种区别。以下是广州音: 团音:肩[ki:n]、乾[kʰi:n]、掀[hi:n]、见[ki:n]、剑[ki:m] 尖音:尖[ʦi:m]、前[ʦʰi:n]、先[si:n]、精[ʦɪŋ]、箭[ʦi:n] 方言中的尖团音的定义与以上的一致。在昆曲中尖团音的定义却是与语言学中的这个定义无关。 参考资料: 4.什么是尖团音尖音和团音的合称。 尖音指z、c、s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有的方言中分别“尖团”,如把“尖、千、先”读作ziān、ciān、siān,把“兼、牵、掀”读做jiān、qiān、xiān。 普通话语音中不分“尖团”,如“尖=兼”jiān,“千=牵”qiān,“先=掀”xiān。昆曲所谓尖团音范围还要广写,z、c、s和zh、ch、sh的分别也叫尖团音,如“灾”zāi是尖音,“斋”zhāi是团音,“三”sān是尖音,“山”shān是团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