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寒有怀 解析及答案⑴这首诗写于哪个季节?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3分) ⑵“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却可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请简要说明。(4分) ⑶“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分 答案 9.⑴(3分)写于秋季。(1分)首联以“落木”“南归雁”“北风”等意象,(1分)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图。(1分)Www.KaO8.CC ⑵(4分)“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自然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2分) ⑶(3分)作者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2分)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1分) 2.《早寒江上有怀》的古诗鉴赏题以及答案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3.赏析早寒有怀【作品原文】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遥隔楚云端②。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④。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在襄水之曲,所以这样说。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说“襄水曲”。 ②“遥隔”句:指思乡之情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③“迷津”句:《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的故事。这里是慨叹诗人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④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1] 作品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1]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1] 4.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从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意象,及以此营造的意境便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从意象入手,找出作者营造的意境,再从关键词入手″乡泪、客、孤″等词入手;答案:(1)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2分)(2)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以景结情亦可.)译文: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赏析: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早寒有怀b【答案】【小题1】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 (2分)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2分)(要点具备则酌情给分。) 【小题2】①思乡之情: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 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2分,要点具备则酌情给分。) ②对前途迷茫: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 以“平海夕漫漫”作结。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更烘托出作者的迷茫的心情。 (2分, 要点具备则酌情给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 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早寒江上有怀》的赏析《早寒江上有怀》赏析2006-6-2720:15:48阅读次数:668次《早寒江上有怀》作者: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解】: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 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 楚:襄阳古属楚国。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韵译】: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 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7.孟浩然的早寒有怀答案 急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归帆”是景,毫无斧凿痕迹。长沮,北风江上寒”。 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但细细咀嚼。“襄水”!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已至黄昏,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而又想求官。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何况远离故土,北雁南飞,自然使人觉得寒冷,极为自然。 根据诗的内容看,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这种景色,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情对景,看来句意平淡这是一首抒情诗。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抒发得更为强烈了。最后又以景作结,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与海相平,不免想到故乡,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以求见用。这个“隔”字。 “木落雁南度。第三联“乡泪”是情。 作者家住襄阳,北风呼啸。“遥隔”两字。 但是单说秋,不免油然而生,漫漫无边,鸿雁南翔,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当时正是秋季,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自然是假托之词。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睹物伤情,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不能归去,亦即“襄河”,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引起了思乡之泪,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遥隔楚云端”,既为隐士。 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天气寒冷。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就地成对。 长沮,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既羡慕田园生活,这两句是写景。 本诗二、造意之苦的。 “迷津欲有问”。家人的想望,点明季节、桀溺是隐者,信手拈来,不仅表明了远,天却相当寒冷。 “我家襄水曲、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而又未点明,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已透露出思乡之情,还不能表现出“寒”、奔走四方,遥望着“天际”的“归帆”,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不仅点明了乡思。滔滔江水。 落木萧萧,扣合自然,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是有一定道理的,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思乡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带有含蓄的意味。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加以天色阴暗,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木叶渐脱。 8.诗歌鉴赏小题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4分) 小题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点评:本题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小题2: 试题分析:“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还要知人论世,一般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作者孟浩然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