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对诗经兴观群怨

1.孔子的诗歌理论“兴观群怨”是什么意思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1)兴:抒发情志.(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3)群:结交朋友.(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5)迩(ěr):近.“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2.《诗经》 里,体现了“兴观群怨”的诗句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

对国家,对百姓生活疾苦的了解,深深的刺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让读者也作者产生共鸣,共同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先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

《蒹葭》中的世界有一种淡淡的悲凉,对自己的追求似乎永远不能成为现实,这是一种苦恼与无奈,对追求的反复认识之后,也就有了一种批评自我或者是他人反观的效果,这也是修身的体现,也是“怨”的批评之意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牧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为我们描述的世界无疑是悲惨的百姓生活,这就涉及了“兴观群怨”说中的观风俗,认识世界的作用,进而有了“兴”也就是修身教育的作用,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有了“群”,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的做用,更是“怨”既是对当权者、对统治者的批评怨刺。

3.《诗》的兴观群怨功用怎么理解好

孔子诗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兴观群怨”说系统的阐释了《诗》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对现实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文学的教化作用。

本文将试从“兴观群怨”切入,来探讨孔子诗学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诗》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赋诗言志”是当时的一种时尚,甚至也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尤其对于当时的政界而言,如果不读《诗》不懂《诗》,那么就“无以言”。

那么具体而言,《诗》的兴观群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兴观群怨”说,见于《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系统的表达了孔子对《诗》的作用以及其文学价值的认识。

4.兴观群怨是什么意思

意思:激发情志观察社会结交朋友抱怨社会不公。

出处:《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译文:诗,可以发,可以看到,可以用群,可以怨恨。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报仇雪耻 [ bào chóu xuě chǐ ]

意思:指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大概是明末的王思行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译文:大概是明朝末年的王思行说的结束:‘会稽是报仇雪耻之乡;不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报仇雪恨 [ bào chóu xuě hèn ]

意思:报冤仇,解愤恨。

出处:《水浒传》第五十八回:“滥官害民贼徒;把我全家诛戮;今日正好报仇雪恨!”

译文:官太滥害民贼徒;把我全家被杀;今天正好报了仇雪恨!”

深仇大恨 [ shēn chóu dà hèn ]

意思:极深极大的仇恨。

出处: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从今后深仇积恨都消解。”

译文:从今以后深仇恨都消失。

5.如何理解孔子概括《诗经》的“兴”,“观”,“群”

兴:抒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群:结交朋友。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毛诗序》那一段著名的更为热情洋溢的颂词: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总括来说,“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但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鲜明的阶级局限性。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从司马迁到王夫之,历代许多理论家都承扬这一思想,都给予高度评价。王夫之曾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认为孔子这一观点把诗的所有内容都说全了,这种评阅虽为过分,但确实指出了“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6.《论语》中的“美刺教化”和“兴观群怨”都是说《诗经》的吗

说的都是诗歌,而非特定的某部书。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美刺 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如《国语·周语上》记载召公谏厉王时所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诗经》中也保留着一部分刺诗。到了汉代,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清人程廷祚指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诗论十三再论刺诗》)说明汉儒评论诗歌,大都是从美刺两个方面着眼的。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统治者在提倡美诗的同时,认识到刺诗也是帮助他们“观风俗,知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以倡导,并主张“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表现了一定的政治气魄。但他们从维护统治者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治出发,又对刺诗作了种种限制,如强调“主文而谲谏”、“止乎礼义”等,这就使得刺诗的功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毛诗序》在谈到“美刺”时,还谈到所谓“正变”,大体以美诗为“正”,以刺诗为“变”,可见在汉儒的心目中,是把美诗作为正宗,把刺诗作为变调的。但在历代诗歌创作实践中,那些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美诗,绝大多数并没有多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倒是那些揭露、批判现实的刺诗,正是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

7.什么是“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之一。

兴观群怨的实质是对诗、歌、乐、舞等文艺活动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与概括,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 始见于《论语• 阳货》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此处的 “兴”,与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不同,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说 “言修身当先学诗”,“兴”讲的就是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谓“观”,郑玄有注解释是“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说是“考见得失”,意 思是诗歌应当具一定的认识作用。

所谓“群”,孔安国有注说是“群居相切 磋”的意思,就_说诗歌具有聚集贤士、彼此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而 孔子所说的“怨”,孔安国注解释说“怨刺上政”,意思是诗歌对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具有批评和怨刺的作用。

兴、观、群、怨,是一个产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符合当时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念。 孔子谈论诗文的基本观点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见于《论语•雍也》)。

因而,古人提倡诗的“兴、观、群、怨”,主要是为了达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长见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只是属于附属意义。“兴观群怨”的诗论主张,是孔子对于我国古代文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贡献。

尽管对于它的社会内容和意义尚需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 学批评的角度看来,这一主张是我国学者针对当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将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非常全面和完整,反映出古人对于文学现象的深刻认识。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着实是难能可贵的。

“兴、观、群、怨”这一文论主张,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总体来说是起到积极作用的,特别是在社会政治腐败和民族冲突激烈的时代,诗歌 “兴观群怨”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宋朝南渡时 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都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理论对后世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除 了本身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也使后世一些人时常只注重文 学的社会功能,却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过于狭溢地理解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态度,正是反映了后世一些文 人受此影响而造成的偏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