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诗经中的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这是《诗经》中第一首诗的第一章节.开头两句是借眼见之景物起兴,然后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如朱熹所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后面两句便是诗人想要说的具体事物。虽然这四句的手法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它物”和“所咏之词”结合的是那样的完美,那样的贴切。从双栖双飞的雎鸠,到男女之间的爱恋;从耳闻雎鸠欢唱,到目迎姑娘采摘荇菜的倩影;从意境到现实,如行云流水,过度的自然流畅,不由得便会令人产生出美妙的遐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虽然有些人并不知道它的来由,但是,当人们对一些美好事物产生追求欲望时,它就像一句口头禅,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上。类似这种成为现代语中不可或缺的诗句,在《诗经》中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文中再和大家共同探讨。 2.《诗经》里的一首词~好像是说一个女孩拒绝官员求爱的.什么骑着高头《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3.诗经里的第一首诗叫什么诗经里的第一首诗叫《关雎》。 全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4.《诗经》里面的一首诗《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5.《诗经》里的一首词~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 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 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 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 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 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view/1186682.htm 诗经全文 http://www.shigeku.org/xlib/gd/sj305/ 6.求诗经中的一首诗不是诗经,应该说的是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吧 原文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1)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2)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3)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4)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5)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6)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释 (1)蘼芜(mí wú):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 (2)姝:好。不仅指容貌。 当“新人从门入”的时候,故人是丈夫憎厌的对象,但新人入门之后,丈夫久而生厌,转又觉得故人比新人好了。这里把男子喜新厌旧的心理写得更深一层。 (3)手爪:指纺织等技巧。 (4)合(gé):旁门,小门。 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故妻从旁边小门被送出去。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对照。 这两句是弃妇的话,当故夫对她流露出一些念旧之情的时候,她忍不注重提旧事,诉一诉当时所受委屈。 (5)缣(jiān)、素:都是绢。 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6)一匹:长四丈,宽二尺二寸。 翻译 登上山中采蘼芜,下山偶遇前时夫。 故人长跪问故夫:“你的新妻怎么样?” 夫说:“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好。 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 新人从门娶回家,你从小门离开我。 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 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 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7.《诗经》里的哪一首诗最能代表诗经,为什么《国风·周南·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原因: 《关雎》为《国风》之始。具有代表性。《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扩展资料: 写作手法: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8.诗经中的一首四言律诗宋学: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 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苏辙《诗集传》、郑樵《诗辨妄》、王质《诗总闻》,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废序言诗,自由讨论。 跳出汉学的窠臼,而讲出了宋学的特色。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四书集注》)这样《诗经》有汉学家的政治教科书变成了宋学家的“理学教科书”。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凡诗之所谓风者,所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诗集传》序)宋学的弊端在于指责这些民间歌谣是“恶为可诫”的淫奔之诗。宋学还有脱离训诂、随意穿凿的毛病。 9.《诗经》中一首《桃夭》的全文翻译译文:茂盛桃树嫩枝枒,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 【题解】 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注释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华:古花字.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之,指示代词.①:蕡,音焚,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蓁蓁:繁茂的样子.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宜:和顺、亲善.1、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易》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孔疏曰:“《摽有梅》卒章传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会而行之,谓期尽之法.则‘男女以正’谓男未三十女未二十也.此三章皆言女得以年盛时行,则女自十五至十九也.女年既盛,则男亦盛矣,自二十至二十九也.” 2、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之子于归”一句,毛传曰:“之子,嫁子也.于,往也.”《说文》曰:“子,人以为称.”《尔雅·释训》:“之子也,是子也.”子,古代称男子,亦可称女子.《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郑笺云:“之子,是子也.御,迎也.之子其往嫁也,家人送之,良人迎之.车皆百乘,象有百官之盛.” 桃之夭夭 3、宜:和顺、亲善.室:指夫妻所居.家:指一门之内.此句指善处室家和家人.“宜其家室”等句,郑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当.”《说文》:“宜,所安也.”《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孥.”《齐诗》:“古者谓子孙曰孥.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近者始.”郑笺云:“族人和则得保乐其家中大小.”所谓的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王先谦《集疏》:“《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上指其夫,故专言家,下论夫妇之道,故兼言室家.”其实,除开具体的细节上的区别,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很好解的,正是对于女子未来的家庭生活的美满祝福.4、蕡(fén坟):肥大.有蕡即蕡蕡.蓁蓁(音:真):叶子茂密的样子.蓁(zhēn真):叶子茂盛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毛传云:“蕡,实貌.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又云:“蓁蓁,至盛貌.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这是对新娘的各个方面的赞美,主要还是突出了女子作为社会单位的夫妇组合的教化和功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