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达摩祖师诗句

1.青灯孤影木鱼声, 苦修禅意度余生

前四句讲了达摩祖师的个人修行经历。达摩祖师(禅宗始祖)在南朝时期从印度到中国,曾在嵩山少林寺附近的山洞里面壁9年修习禅定(参见电影"达摩祖师"。也有说他在少林寺里面壁的)。不过据说他并没有"苦修禅意"而过完余生。他圆寂以后,曾经有人在山林里见过他。达摩祖师应该靠神通变化成各种形象,也许现在还在人世间度有缘人。

后四句是在说作者自己的志向。他觉得自己已经与达摩祖师的心相通了,明善恶有博爱,所以死后才能在极乐世界("莲花池畔")侍奉这位圣僧。作者不详。

2.达摩祖师有句禅语,佛法无边,持满渡尽,包容之心对吗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记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

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暗现实的极端反抗。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笔下的阿Q,听到人家说“疤”、“瘌”、“秃”、“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后来甚至连“灯”字也不许别人提了。“天地本宽,鄙者自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人类社会是由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无节制的纵容同样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不自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康德告诉我们“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闻;当今世界、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我愿!

3.谁是达摩祖师求教

中国南北朝时来华印度僧人。

法名菩提达摩,略称达摩,意译道法。南天竺人,婆罗门(一说刹帝利)种姓,香至王第三子。

南朝宋末航海至广州、往北魏,于洛阳、嵩山等地游历并传禅学,遇慧可收为弟子,传《楞伽经》4卷。复至广州,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9年。

传说他以二入四行教人,重视坐禅和教理,要求通过壁观,识自本有真性(理入)。在实际上达到无爱憎、无得失、无悲喜、无是非、超脱一切的精神境界(行入)。

被称为西天(天竺)禅宗第28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唐代宗赐谥圆觉禅师。

4.达摩与慧可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关于达摩祖师和慧可大师的,慧可大师出

因果是不会亡的。

譬如你将2个H2加上O2就得出2个水分子,你赞美了谁一句话,对方就有承受好意的果;你打人一拳,他就受一拳的力,不胜枚举。 慧可有无往生没留下证据。

如果他往生,需视他是否净业,方是不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是生基层之凡圣同居土;净业往生,可升第二高之方便有余土;第三高之实报庄严土不是往生,而是禅定安住;差不多在八地到十地的菩萨方能到;最高层次常寂光土,为豁破无明修证已达如来境界果地者,在那里你遇到的都是观音普贤与弥陀等大菩萨或佛。

然一般大菩萨多愿重返人间,普渡众生的。 纵算慧可带业往生,他在佛国修成后,还是想回到人间,适时会偿还杀人果报。

就跟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碰到故旧得到该有的反应一样。但是他那时已得道,倒驾慈航人间为的是除了大众外,更是愿救渡尽以前被他受害之人也。

5.“达摩西来一字无”全诗的出处

“达摩西来一字无”出自《禅宗七祖谈禅》。

全诗为“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佛门偈颂,极言返观内照,观心自在,即心即佛的般若风光,说的是佛性就在我们心头,不假外求,而且佛法不是光用来纸上谈兵的,是完全可以用来实践、应世的。禅宗简介: 禅宗又名佛心宗。

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即禅宗 。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

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惠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

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 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

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

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

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

(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