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武陵春》赏析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动作描写写愁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神态描写些愁苦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欲抑先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喻夸张写出愁苦的沉重[认识诗人]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 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以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了解背景]《武陵春》李清照53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之时,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全诗精释]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虽然日上三竿,我仍无心梳洗打扮。景物依旧,人事俱非,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也曾产生去那里泛舟之念,但只怕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诗中言情]《武陵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内心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 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2.《武陵春》赏析诗句“只恐”二字表达什么效果【赏析】:李清照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于一一三四年冬到达金华(在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飘泊,使她满腔愁苦.俗话说,触景生情.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一元一国学网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现在,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景色还同样是从前见过的景色,而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失去了珍藏的金石书画,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这就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作.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了.她也不是象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不比寻常. 一元一国学网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象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zéměng]”,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象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沉重的愁呢! 一元一国学网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的心理刻画,在读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盆,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份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效果. 一元一国学网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是善于写愁的.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几句,最为人们传诵.这里所使用的形象化的手法,和表现出的艺术创造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元一国学网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元一国学网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死了丈夫,饱尝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在晚年写的.词中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一元一国学网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觅[mì]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托,希图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迹,没有温暖,也没有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这里再次使用叠字,使人感到冷清得很.“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qī]是愁苦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的不同一般了. 一元一国。 3.武陵春的诗句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再联系下下文,“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 4.求几首抒发愁绪的诗词除《武陵春》、《醉花阴》外,至少三首,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知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忘记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郑愁予的《错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戴望舒的《雨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