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唐四杰指哪四个人1.初唐四杰指哪四个人?其创作特点是什么? 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四人。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 2.简述胜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1)唐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一时星光灿烂,相互辉映。 (2)初唐以来讲究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2.关于唐朝四大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1.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亦官亦隐,晚年逐步升迁,但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瞑》。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简单运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当他们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 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连,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说的自然之美。 2.识记:孟浩然的生平。 终身不仕。 曾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 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的境界宏阔,气势壮大。 《春晓》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的“客愁”,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运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山水田园诗贴近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二。他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的表现了出来。 三。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四。 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运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追求“无我”的境界,自甘寂寞。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二。孟浩然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颖等豪侠诗人 1.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 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2.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盛唐豪侠诗人。该诗大气磅礴。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 因王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 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被贬后心境变化,加之受王、孟及南方风物的影响,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一。边塞诗出手不凡。 另外,他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二。送别诗也很出色。 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三。 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 四。 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 3.唐朝诗歌繁盛的标志年份是哪一年开元15年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帝国建立后,保持了长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取得空前繁荣,整个国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形势,为诗歌写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唐代的科举考试重视诗赋,知识分子要中进士当官,就要会作诗,这也是对诗歌创作的促进.就诗歌本身说,唐代的五、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进一步成熟,讲求声调韵律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最后形成,诗歌形式也百花齐放.到盛唐时代,众多的诗人把诗歌创作推向高峰,壮阔的山河,优美的田园,繁华的都市,苍凉的边塞,惨烈的战争,都在诗歌中得到充分表现.特别是李白的充满狂放激情、猛力抨击现实的浪漫主义诗篇和杜甫关注国家命运、悲悯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宗瑰宝.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入2200多位作者的48900多首诗(佚失的不知其数).在不到300年的时间,留下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相当多的优秀诗篇,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历代读者,代代相传、历久不变。 4.唐朝的标志是什么建立标志:618年李渊称帝 灭亡标志:907年朱温篡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其后唐高宗承贞观之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历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后国势复振,末期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塞北各族尊为天可汗,并借由羁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等民族,还征调漠北地区的突厥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且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体制。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5.关于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人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猕漫在初盛唐社会,不少著名的诗人都亲历过铁马秋风塞北的军旅生活,如陈子昂、高适、岑参、崔颢、戎昱等人。 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塞外军旅生活、雄奇壮伟的域外风物,都足以引起诗人们的创作兴趣,于是从隋代的杨素、卢思道、薛道衡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边塞诗,在盛唐又出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渤海蓨是汉代的行政区域,唐时已无渤海蓨,《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称)。 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虽然高适的祖父、父亲曾经当官,但到高适的时候,家境已经中落。 高适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他自己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别韦参军》)他原以为凭借才华,可以一举获取功名,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但也是“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归来之后,大约有十年间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间他也几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四载(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于汴、宋之地,一起登临怀古,把酒论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天宝八载(749) ,因人举荐,高适试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但因这个官职的“拜迎长官”、“鞭挞黎庶”(高适《封丘县作》),他三年后便辞职不干,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高适跟随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此后官运亨通,屡屡升迁,最后官封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 因为经历的复杂,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杜甫曾称他:“高生跨骏马,有似幽并儿”(《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所以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仕途得意之后,诗歌创作数量不多,总体成就不如未达之前。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燕歌行》,是他开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蓟门归来以后的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有作者自序,明确表示此诗是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高适自己也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守边士兵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男儿当建功立业,横行天下,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 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概括当时边塞战斗生活的广阔场景以及各种矛盾。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批判将帅骄奢荒纵,不恤士卒,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此诗语言多用七言偶对,几乎每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音调铿锵,表达了诗人时而沈郁、时而激昂、时而悲壮的心情,但给人的感觉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沈至、浑厚、质实、雄健。 高适的边塞诗,议论深刻,见解过人。 如他的《塞上》诗,指出当时边患的严重和朝廷对外战争的失策:“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 他认为唐朝习用的“和亲”手段已经起不到羁縻强敌的效果,应该像汉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