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的标志

1.唐诗繁荣的标志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兴盛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

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

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 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

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

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 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

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 (4) 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

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

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 (5) 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

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 唐诗的发展概况 《唐诗英华》序云:「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

」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概况: (1) 初唐诗发展概况 初唐时期的诗坛仍为齐梁诗风所统治, 充斥著歌功颂德、辞藻华艳的宫廷作品。当时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仪的诗歌受到推崇, 人皆仿效, 被称为「上官体」。

初唐后期, 相继兴起的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 开始突破宫廷文学的樊篱, 扭转浮靡的诗风。在形式上, 虽未脱尽齐梁余习, 喜用华丽的辞藻, 但奠定了五律的基础, 发展了七言歌行。

沈佺期、宋之问在前期写了不少点缀升平的奉和应制之作, 当时号称「沈、宋」, 但遭到流放后, 诗风一变而为抒写真情实感。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子昂是唐代首位提借诗歌改革的作家, 力借「汉魏风骨」, 反对「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其诗以五古为主, 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触及时政的篇什, 从而推翻了六朝以来形式主义在诗坛的统治地位。

(2) 盛唐诗发展概况 唐开元、天宝年间, 经济空前繁荣, 国力强大, 唐诗也在这时发展至高峰。再加上经历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及陈子昂等人对诗歌之推动, 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 作品内容充实, 风格也多样化。

主要有王维、孟浩然之山水诗派, 岑参、高适之边塞诗派, 李白之浪漫派及杜甫之社会现实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这派诗人大都受到佛教和退隐思想的影响, 求仕不遂或官场失意后归隐田园林下, 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

在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诗的浑成和谢灵运诗的工细, 而追求形神兼备, 意表合一, 情景交融, 风格恬静。 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王昌龄、李颀等也有突出的成绩。

作品描绘了祖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 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 同情征人戌卒的痛苦, 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诗风雄伟奔放, 以气象见长, 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色。

七言歌行章法多变, 雄伟豪浑; 七言律绝形象鲜明, 意境高远。 李白是浪漫诗人的代表。

其诗歌内容主要歌颂游侠和求仙, 歌唱雄伟壮丽的大自然和表现了蔑视庸俗, 反抗权贵的叛逆精神。其作品的最大特色, 在於创造了艺术的鲜明形象, 雄放无比的多样风格。

他用著大刀阔斧变化莫测的手法和线条, 去涂写他心目中的印象和情感。李白又能大胆运用民间的语言, 容纳民歌的风格, 很少雕饰, 最近自然。

杜甫诗的题材多取材於政治兴亡, 社会动乱, 饥饿贫穷和战事徭役, 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情况, 有「诗史」之称。杜甫的思想特色, 是吸取了儒家「任重道远」的精神, 悲天悯人, 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以己之苦, 度人之苦, 以己之心, 度人之心, 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社会和民生。

杜甫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 而创制「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来描写民生疾苦, 摆脱了历来文人沿用乐府旧题的习惯。其近体诗, 讲求声。

2.唐诗兴盛的现象和标志

唐诗发展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推陈出新,重大的变革和成就产生于陈子昂和李商隐时代,以李、杜最为突出。唐诗兴盛的现象和标志是按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

1、开元前五六十年,初唐四杰扩展了诗歌题材,充实了诗歌的内容,以陈子昂的《感遇》为标志开创了五言古诗的新面貌;

2、开元之初到安禄山之乱前夕,诗歌发展呈跃进之势,显著变化是七言歌行,代表人物李白,他的歌行打破初唐整齐骈偶的拘束,杂用古文和《楚辞》的句法,开创了崭新的诗体;更有田园、山水派,王维、孟浩然;

3、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诗坛的光芒都在杜甫身上,创新了诗歌的形式和题材,将律诗发展到完全成熟阶段

4、贞元中到大和初,诗坛又开始活跃,代表人白居易、元稹,诗歌题材扩大了社会诗的内容,用诗歌写故事是新风气

5、大和初到大中初,以李商隐、杜牧最为杰出,成为唐诗灿烂的晚霞。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3.为什么说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

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

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

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歌特别繁荣。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代诗歌的繁荣造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他们有的被后人贴上了“标签”,成为“品牌”,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怪李贺等。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自由和欢乐。 唐诗有着生龙活虎腾踔的节奏,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即使是感叹人生孤独、描写边关征战的诗歌也是流畅、优美、轻快。

唐代诗歌的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唐诗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到现在在中国还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的口头禅,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词,又名近体乐府、琴趣,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这许多名称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并与汉乐府、唐诗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宋之词就是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的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相当于现代歌曲的歌词。

词是在汉乐府曲调和唐诗格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用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变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韵,表达出轻巧尖新或豪放雄阔的意境与缠绵绮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后期词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成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体。

宋词唱法早已失传,现已成为失却"声情"的半璧"哑词"。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

4.唐诗繁荣的标志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诗的繁荣,主要是指诗歌的艺术水平、题材范围、思想内容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广度、深度。

提起唐诗的繁荣,人们习惯于标举这一昭然事实: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其实,仅仅从作品的数量着眼来称道唐诗的繁荣,那只是一种皮相的认识。

诚然,如此灿然可观的数量,不失为繁荣的标志之一,但唐诗之所以能在我们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成为“一代”之胜,与楚辞、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传不朽,主要原因还不在数量之巨,而在质量之精。若纯以数量论,有唐一代,不到三百年时间,遗留下将近五万首诗歌,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遗留下的诗歌多出两三倍以上,固然足堪称羡,但较之清诗,数量上便无优势可占了。

清代诗歌作者、作品究竟有多少?由于迄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备的清诗总集,无法精确地加以统计,仅《晚晴簃清诗汇》即有作者六千一百多位。据统计,现存清诗专集,当不下于四千种。

这意味着清诗的总数不是以万计,而是以数十万计,显然远过于唐诗。但却很少有人称赞清诗的繁荣,其原因便在于清诗的质量不及唐诗远矣!倘若从质量着眼来审视唐诗的繁荣,我们就会看到,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精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世都无与伦比的。

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固不待言,即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韩愈、孟郊、白居易、元稹、李贺、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皮日休、杜荀鹤等人,也都取得了后人所企慕的杰出成就。他们“既娴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伍,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达到了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

鲁迅先生说: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致杨霁云》),其意大约即是如此。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触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高歌。

这就必然带来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使诗歌园地里绽满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奇葩。以初唐四杰而论,虽然后人一般均相提并论,但细细较之,其风格特征却不尽一致。

陆时雍《诗镜总论》已指出: “王勃高华,杨炯深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可以认为,司空图正是根据唐代诗人各不雷同的创作实践而概括出颇具美学意义的“二十四诗品”的。

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当我们在唐诗的苑囿里徜徉时,辄有目不暇接、心驰神往之感。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经在其代表作《诗薮》中赞叹道: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

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这正是对唐诗高度繁荣的局面的精当概括。

5.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图有什么寓意

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图中图的右上方是一轮圆月,圆月的中间部分有几笔代表的是稀疏的云; 圆月中左边是一书卷(书轴),中国的中字用墨水泼墨出来的一般似的,像是一个书生手中拿着一本书。

右边是月牙、祥云,右上角是一方印章。 中国诗词大会标志的寓意: 1、体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中国的炎黄子孙都在天涯望着同一轮明月,彼此相望。

2、中国诗词如天空、海洋浩瀚无边,神奇奥妙。 3、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

4、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 拓展资料:体现中国风的元素有印章、华表、龙纹等,如果将这些元素与“中形图”结合起来,将更好。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中国诗词大会。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