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十六

1.全唐诗多少集多少字

15《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6《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想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7《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8《蜀道后期》 唐—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19《送梁六自洞庭山》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20《边词》 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21《照镜见白发》 唐—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22《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2.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是什么意思

释义: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居住在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维持,也是非常艰难的。

出处: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

等到翻看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这个故事又涉及到“行卷”之风,古代科举考试之前,应试者会带上自己的诗稿去拜访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以求得到赏识。这对于他们后来的考试也有帮助。

扩展资料:

唐代的物价(货币小传)

经济学家说,物价是各项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也是天时地利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影响物价变动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就是货币。那么,循着唐代货币政策的变化,追溯物价轨迹以及它不断发生的波动,一个时代的风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在历史上,每一新朝开国之初,都不免承继前朝之弊;首当其冲的,往往是因生活物品短缺而带来的物价上涨。据《旧唐书·高祖纪》载,唐高祖初得天下时,由于京师谷贵,甚至禁止关内屠沽;武德元年以后废除隋五铢,创立通宝制度,都是为了平抑物价,提高货币购买力。

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农业歉收,直到10年后唐太宗继位,各地物价仍高居不下。但是,仅过3年,情况就有好转:“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关中丰熟,马牛布野。又频年丰稔,米斗三四钱。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贲粮,取给于路”。

显然,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安定、粮绢丰增,通宝货币升值了,物价才有这种大幅回落。太宗在位期间,并没有出台新的货币架,贞观时期强盛国力,完全靠通宝币值及较低的物价来支持。

到了高宗执政,前期物价也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是丰收年,洛州一带粟米每斗才两钱半。这是高宗时代的最低粮价。直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铸乾封泉宝,以一当十大钱,造成商贾不通,米帛腾贵,又因连年对高丽、吐蕃及突厥用兵,农事不振,引起物价飞涨。

在很长一段时间,关中一带米斗竟达三四百钱。前后不到20年,变化之大,令人感叹。其后从武则天称帝到唐中宗复位,天灾连绵,百姓不足,兼以恶钱流行,各地物价没有复原机会,“米斗百钱”是随处可见的记录。

唐玄宗在位近50年里,是大唐政治升平、经济繁荣的盛世。四海之内生产增长,物质供给充裕,为物价回落创造了条件。此外,政府采取收兑恶钱、增加铜钱流通量等措施,使通宝货币的币值及购买力高而强。

当时,一枚足值五铢钱重4克,每斗米合今7.8市斤,以唐前期最低粮价米斗两钱计,每克铜币可购米0.98市斤,每文通宝可购米3.9市斤。可以说,这样的物价水平,这样的货币购买力,正是大唐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天灾频繁,征敛急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自然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景象。大唐前期令人向往的物价水平与货币购买力,是一去不复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长安居大不易

人民网——唐代的物价(货币小传)

3.“长安居大不易”古文解释,要原文哦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拼音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释义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来源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示例惟是长安居大不易,乃知囊内钱空,始觉旧游如梦。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记李三三逸事

4.励志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小时候学的时候 觉得这首诗就是很顺口,但是现在细细品味,才觉得不只如此。虽然 是送别诗,但也可以看出野草在这一年的大火里烧尽了,但是,他们不气馁,来年还是借着春风又是新的面貌。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古原草①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②,一岁一枯荣③。

野火烧不尽④,春风吹又生⑤。

远芳侵古道⑥,晴翠接荒城⑦。

又送王孙去⑧,萋萋满别情⑨。

说明:这首诗据说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诗人用茂盛的春草来比喻离别之情,新颖别致。它一方面说明别情之深,就像无处不有、枯而复生的野草那样,永不磨灭地留在人的记忆里;另一方面又是劝慰友人要像野草那样,经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顽强地生活下去。全诗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表现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常被引用来说明新生力量是扼杀不了的真理,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注释:

①、古原:古老的原野。

②、离离:形容草茂盛的样子。这句说:茂盛的野草长满了整个原野。

③、荣:繁盛。这句说:野草每年枯萎一次,繁盛一次。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燃烧的火。

⑤、这两句是说:虽然冬天野火可以烧掉草的枯干的茎叶,但草根还在泥土里,春风一吹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了。

⑥、远芳:蔓延到远处的春草。芳:香草,这里泛指春天的野草。侵:侵占。侵古道:春草长满了古老的道路。

⑦、晴翠:阳光照映下的绿草。翠:绿色。这里指草的颜色。接荒城:绿草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⑧、王孙:原指封王者或贵族的子孙,这里指作者的友人。

⑨、萋萋(qī):草茂盛的样子。别情:离别的情意。这两句说:我又在这里送别朋友,郊原上无边无际的野草也好像满含着惜别的深情。

6.离离原上草 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扩展资料

这首诗开篇就描写了小草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春草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秋冬野火燎原,大片大片枯草被烧光,它还是斩不绝烧不尽的,只要草根残存,待到来年春风化雨,野草就会复苏,蔓延整个原野。

诗的前半首重在写“草”,到了五六句则笔锋一转,重点落在了描写古原上。古原上野草蔓延到远方,淹没了古道,草香清新可嗅,绿草沐浴着阳光,明秀翠绿,蔓延扩展与荒城相连。

大地春回,芳草青青,景色迷人而富有诗意,在这样的美景下,诗人送别知心的朋友,茂密的青草代表着送别的深情。全诗自然流畅,字字饱含真情,余味无穷,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诗词之外

在我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往往用某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感情,比如用“残月落花、浮萍飞絮”表示哀愁伤感,以“折柳”象征友人惜别,用“黍离之悲”表示哀叹国家昔盛今衰等,这就形成了传统诗词中大量的意象。

本诗中的芳草也是众多诗词意象之一,《楚辞·招隐士》就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意思是春光明媚,而王孙远游未归,看到茂盛翠绿的芳草,不免使人愁思郁结。自此,在文学作品中远接天涯、绵绵不尽的芳草,逐渐成为诗人表达思念远方亲人的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