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翠束寒声千里秋,井桐吟雨不胜秋解释是什么,有什么含义,指什么生1、“翠束寒声千里秋,井桐吟雨不胜秋”两句原出于全唐诗; 2、有人将两句子作彩票方向预测的箴言,信则有不信则无,反正是天机不可泄; 3、原句如下:《全唐诗》卷670_19【隋堤】秦韬玉 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阴埋野色万条思,翠束寒声千里秋.西日至今悲兔苑,东波终不反龙舟.远山应见繁华事,不语青青对水流.4、《全唐诗》卷670_24【陈宫】秦韬玉 临春高阁拟瀛洲,贪宠张妃作胜游.更把江山为己有,岂知台榭是身雠.金城暗逐歌声碎,钱瓮潜随舞势休.谁识古宫堪恨处,井桐吟雨不胜秋.是猴。 2.谁知道全唐诗共多少卷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 3.关于天空的资料(9月2日截至)有没有关于天空的经典名言、古诗等,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绘王勃站在滕王阁上所见美景天空的经典名言 海阔凭鱼游,天高任鸟飞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天空在古文里的各种说法有:天空,长空,上象,天象,苍穹, 诗句有(由于实在太多,只贴上部分,请见量) 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 [出处]苏轼诗集 卷二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出处:九日闲居 陶渊明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 [出处] 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59_27 天空彩云灭。 地远清风来。 出处:古风其五十八 李白 回潭清云影,弥漫长天空。 [出处] 全唐诗全唐诗:卷144_11 湖月映大海,天空何漫漫。 [出处] 全唐诗全唐诗:卷144_20 划为飞电来照物,乍作流星并上空 花香袭襟袂,歌声上空碧。 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 欲识离魂断,长空听雁声。 月满长空树满霜,度云低拂近檐床。 4.求 朱庆馀 古诗翻译《全唐诗》卷515_87 【南湖】朱庆馀 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入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全唐诗》卷578_14 【南湖】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南湖上微风吹过,给栏杆水榭带来一阵凉意,菱、荇翻舞,满塘水波荡漾。靠近岸边的乡间小船没入春草,掠过湖面的的水鸟飞向夕阳。芦叶沙沙作响,疑似滴露降雨;浪花浩浩无际,有如潇湘景象。我随着篷船飘然东归,整日里看着南湖回想着楚地的风光。 南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又名镜湖。这首诗作者远游归来所作,描写了春天傍晚微风拂过时的南湖美景,并触景生情抒发了他对游历地区的怀念,写景细致,对仗工整,形象而含蓄地透露出作者深沉凝重的感情。 此诗作者一作温庭筠,唯首联“小”作“入”,颔联“入”作“偎”,颈联“露”作“雾”,分见于《全唐诗》卷515和卷578,意趣无大差别。但温是太原祁人,到绍兴鉴湖游玩不应当称“东归客”,朱庆馀是越州(今绍兴市)人,称“东归客”合情合理。清代《全唐诗》编纂草率,这类作者重出的现象不少。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编纂的《文苑英华》,仅录朱庆馀诗四十余首,其中就有《南湖》,而录温庭筠诗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却没有《南湖》。《文苑英华》编纂时间离唐不远,此诗作者为朱庆馀应比较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