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1)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 (2)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 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 示例三:这首词精于炼字。 “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 示例四: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若答“拟人”可从“送”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2.借景抒情的诗词<<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雨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秋晚山居 【唐】黄滔 爽气遍搜空,难堪倚望中。 孤烟愁落日,高木病西风。 山寂樵声出,露凉蝉思穷。 此时尘外事,幽默几人同 紫藤萝瀑布 作者: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的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棉歌。 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 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 ,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象 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 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 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 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 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赏析句子,首先理解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表达技巧及体现的情感.这两句写景,又体现了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分析景和情的关系.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2)分析主人公形象,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现的人物特点以及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台上披襟”“极目平芜”“愁凝伫”.答案:(1)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2)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赏析:此词和《少年游》当系同时.清真从庐州教授转荆州,次年三十五岁.《少年游》词云:“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龙沐勋《清真词叙论》称他“教授庐州,旋复流转荆州,佗傺无聊,稍捐绮思,词境亦渐由软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荆州作)…看似清丽,而弦外多凄抑之音.”这里,实际上是清真词风在到荆州之后有了改变,从绮艳变为清丽.这首词表现得更为突出.词一起即有人物出现,“台上披襟”,当系作者自已.这时是“快风一瞬收残雨”,眼前风光就是如此.风而言“快”,雨而称“残”,一眨眼间换了景象,是快镜头.但是这一刹那间过后,触目是“柳丝轻举”,这是一般春景写法,而“蛛网黏飞絮”,则细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丝飘浮,柳絮则似飞舞雪花,这两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样飘荡的,而 “蛛网黏飞絮”,两个飘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非细心人观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别有怀抱.周邦彦曾叹息“荆江留滞最久”(《齐天乐》),这当然是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来隐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写动作,三句写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极目平芜”,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来,是纵目遥望,是真景,然后设想着春之归处,则是虚象,一实一虚,兴意无穷.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点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着、望着,是“愁凝伫”.词意陡转,而笔力千钧.站着、望着还没有完,又加上听着,从愁到苦,是“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听歌本为作乐,而是闻楚声不乐而苦,是反衬写法.犹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黄昏鼓”,这句写景物色声,是单纯写景吗?当然不是.村落本是静境,黄昏点明令人愁苦的时光,一“鼓”字,又是音响动人,当然更延续了“楚歌声苦”.这首词,有时明快,有时凝重,而意绪之翻腾,声情之转折,实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周邦彦的词风当是以在荆州时为转折点的.。 4.借景抒情的古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长相思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1)通篇围绕“闲”展开,从居住环境(临水的数间茅屋是闲)、穿着服饰(垂杨下轻衫短帽的形象是闲)、日常生活(黄鹂三两声中醒来晚的午醉生活是闲)等方面描写了诗人的闲居生活。 小题2: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小题3:设问。作用:①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词的章法结构,其第一句常常起统领作用。 这首词“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此时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 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对此,还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些方面”,要从大的方面归类。比如“数间茅屋闲临水”是从居住环境方面,“窄衫短帽垂杨里”是从衣着服饰方面等。 小题2:试题分析:这两句是借景抒情。在把握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句中的一些重要的情愫词,如“去年”。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的解答,一是要注意题干中的“哪种”一词,表明只能回答出一种。 这两句是王安石自问自答之语,因此从修辞手法上来看,采用了设问。其作用,应从内容+结构这两个维度来考虑:内容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本身,是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二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结构上,与前文相照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