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旅行诗经

1.诗经中有哪些诗句能体现民间旅游的

三、诗经里的旅游文学元素

1、关于山岳。诗经里面曾经多次出现描写山岳的诗句,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类似的诗句很多地方可见,并开始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评判,如形容泰山,用“岩岩”,形容嵩山,谓“骏极于天”,这种比喻和夸张的描写手法,使得这些诗句具有了相当浓厚的文学审美意味。

2、关于河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便有一条河流横亘在我们面前,诗经里对水的描写之多,让今人讶异。打开诗经,它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据有关统计,《诗经》中所涉及的水文就有江、淮、河、汉、沱、汝、淇、泾、渭、溱、洧、汾、汶、漆等河流20余条及汾沮洳、甫田等泽薮。从《诗经》各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许多河流水量丰沛,河水清澈,水质状况良好,如《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郑风•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这些,像是记游里所描绘的景象了。

3、关于动植物。 在《诗经》里,反映出到处都有茂密的森林,《诗经•魏风•伐檀》充分反映了“山西饶材”;有各种珍贵树种,并且多用檀木为轮造车,是为“檀车”、“香车”。另外,《诗经•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诗经•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秦风•晨风》:“鸟穴彼晨风,郁彼北林”。再如在《诗经•国风》中表现得普遍而突出的成为先秦人们求偶、婚庆、渴望、思恋之情感的美好寄托与象征的关关雎鸠、灼灼桃花、苍苍蒹葭、依依杨柳。从这些篇章和记载中可知,在西周、春秋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各地植被状况良好,有较多茂密的森林覆盖。除林木外,西周、春秋时期北方地区还有大片竹林分布。《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另外还有一些野生的植物,如《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蔹,蔓生植物,叶子多又小,水生的;《召南•采苹》:“于以采苹”;《小雅•鹿鸣》中的“食野之苹”、“食野之芩”“食野之蒿”;《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草盛貌等。《诗经》中以动物为名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鹊巢》、《草虫》、《羔羊》、《蟋蟀》、《鹿鸣》、《鱼丽》、《白驹》、《玄鸟》等等,可见其对动物的描写也很丰富。《诗经》中的动植物种类,据清代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统计,共有337种,其中鸟类43种,兽40种,草37种,木43种,虫37种,鱼16种,谷类24种,疏菜38种,花果15种,药物17种,马27种。

2.关于旅行的开心的诗词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水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

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

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1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2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七言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162卷003首〖蜀道难〗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赞美旅游的诗词有哪些

旅游

胡秉言

听别人讲外面很多好风光

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和向往

于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

跑到人家活腻了的地方。

满怀喜悦的心情去

回来满身疲惫空空行囊

花掉自己辛苦挣来的钱,

把那里的人们来帮

旅游是旅游者的梦想

想看看自己想看的地方

看了景点总是有些失望

和自己的家乡也没有大的两样

旅游来去是那么多匆忙

购物花钱是那么的大方

满怀喜悦任性近乎疯狂

到头来就会大失所望 后悔抓狂

4.诗经中好理解的诗句有哪些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采采”义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这里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意中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

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溯洄,逆流而上,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

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 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

“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之:代“伊人” 沚(zhǐ):水中沙滩。 编辑本段今译 蒹葭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5.行旅诗是什么

羁旅诗

行旅诗一般指本词条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旦离开,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世事沧桑,无论显达穷厄,乡土之梦都会始终伴随。相思是苦涩 的,也是美好的。

作品名称

羁旅诗

创作年代

先秦

作品出处

诗经

文学体裁

记行诗

6.旅游一词出自哪里

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事情,而在战国时就有“旅”或“游”字,《庄子》中,“游”字就出现了上百次以上.

“旅游”一词,古已有之。较早出现旅游一词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南朝(宋齐梁)时沈约(441~513年)的《悲哉行》,其中载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即在收录有5万多首诗歌的《全唐诗》中,以旅游为题的诗共6篇,它们是贾岛的《旅游》、李群玉的《旅游番禺献梁公》、李昌符的《旅游伤春》、高适的《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王建的《初冬旅游》、刘沧的《春日旅游》;而旅游一词在《全唐诗》全部诗句中出现过22次,如“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白居易《适意两首》)等(4),在此恕不一一列出。但是,除了这些诗(句)之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辞书中发现有“旅游”一词出现过(5)。

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续编,把“旅游”一词解释为:“今泛指外出作客。” 而后于1959完成初稿,1960年印出的《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把“旅游”解释为“旅行游览”,此处是把它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看待的。直到1964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以后,“旅游”一词才慢慢在社会上传用开来。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沿用了以前的“旅游”释义,即“旅行游览”。这是对旅游笼统的解释,其含义是比较宽泛的。至于“旅行”一词则出现较早,它有结伴而行或作客远行之意,其史料有《礼记·曾子问》:“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此外,西汉·刘向《说苑·辨物》:“麒麟……不群居,不旅行。”如果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来解释,它指的是体育的手段之一,也是文化休息的良好活动内容。在我国,传统旅游着眼于“游”,这也可以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找到依据。如《尚书·大禹谟》:“罔游于逸。”《诗经·国风·泉水》中说:“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游为“旌旗之流”,又作汓,意为“浮行于水”,均指某种得心应手、适意自得、与环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高妙状态。游又指嬉戏、游戏,营造人生的超拔境界。应该说传统之游不必远足,远游近游都是游,不一定完全依赖“旅”(4,6-10)。这样的旅游存在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四季的变化本身就调节了劳动和休闲。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循环往复,人们在置身于乡土自然中,切身感受到自然循环的力量、四季的变化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现实世界里,乡土自然与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契合关系,除为当地居民提供正常的生计场所之外,还附带一种可以称之为小生计的产物。就是说,经济上的考虑并不多,而玩耍或游玩的色彩则很重(11)。

旅游由来

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活动。又称做旅行。他是一种覆杂的社会现象,旅游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互联网纾旅游组织指旅客的定义是某人出外最少离家五十五哩。

就是人们离开常驻地,前往另一个地方进行观光游览活动,并且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我国旅游业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起步到*97中国旅游年拉开序幕,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发程

7.《诗经.黍离》与旅游文学的联系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是《黍离》的序。大概是指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 作品体现了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和作者心情之间的关系。

与旅游文学最直接的联系就是两者都主要体现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