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秋的经典古诗,及赏析.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2.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3.关于秋的诗句及点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通过大风、急流写出了秋天的大气、高远,空旷,寂寥,读后如临其境,荡气回肠。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昔日的风光与美丽已不在,所能留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忆,而到秋雨来临,叶残枝败,却让我们听到了生命的顽强挺立和对生命执著的热爱。枯荷表现的是荷之残存生命的一刻,在秋气的严逼中傲然挺立,为生命的瞬间抗争着,仍以它瘦弱的身躯承接着雨滴,奏出生命的最后乐章。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赏析:满山的红叶一扫古诗中的肃杀凄凉,写出了秋天的另外一种风景。 4.关于秋的诗句及点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通过大风、急流写出了秋天的大气、高远,空旷,寂寥,读后如临其境,荡气回肠。 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昔日的风光与美丽已不在,所能留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忆,而到秋雨来临,叶残枝败,却让我们听到了生命的顽强挺立和对生命执著的热爱。枯荷表现的是荷之残存生命的一刻,在秋气的严逼中傲然挺立,为生命的瞬间抗争着,仍以它瘦弱的身躯承接着雨滴,奏出生命的最后乐章。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满山的红叶一扫古诗中的肃杀凄凉,写出了秋天的另外一种风景。 5.秋天优美句子和赏析急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 ,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风,吹起了衣袂,吹扬了发丝,也吹乱了心海,亦吹皱了相思,唤醒了悲伤。 如若可以,是否也能将悲伤零落成碎片,流放于空气中,稀释那些深爱浓愁,冷淡那些幽深的记忆。这样,心就能安然若烟,生活就能无波无澜。 无边落叶萧萧下,肆意游荡在冰冷的街口,狂乱地,执念地,追逐着这个疮痍满布的尘世。 在未知的风口,或前行或退后或停留,身不由己。 因为风,它飘然决绝离开日夜相依的枝头,又被无情放逐于天地,等候命运的恩宠或怨弃。如若可以,我愿意简静如诗。 用疏落的笔,右手欢喜,左手悲伤。却不知,时光如此琐碎,那些陈年旧事,在光阴的深深之处,慢慢的逼迫自己学会半袖从容,暖笑无殇。 在锁住的心墙里,却是半生烟火,不惹清瘦。如此,那些掩映的凉薄,将势必托起一片光的命脉,浅笑而行,流年津渡。 赏析:淡淡花着露,冷冷伴忧心,秋天是寂寥的。这个秋天,寂寥的我在寂寥的秋里独自行走,寻得一些安静与寂寥的时光,也许,于我而言,这些安静与寂寥的时光就是整个秋天我最孤独的幸福。 秋季总是给我们无限遐想,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描写秋天的句子好的句子摘抄大全,希望能够帮到您! 1。落叶离开了母亲,独自去旅行了,体验那五彩缤纷的人生,描写秋天的句子好的句子摘抄大全。 她要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去演绎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最精彩的歌。 2。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 人生如秋。历经春的耕耘,夏的生长,已积淀了几许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 何?青春岁月已随流水逐日逝去,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 错过了就不应再失去,重要的是把握机遇蓄势而待。前面的路走得不错,后面的,自信也不会坏到哪里 去,你又何必悲观失望呢? 秋日多情,将五彩一路赠与;秋风多意,将飒爽一路馈送。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诗句与秋风相伴,与落叶共舞,一起风景成生命的箴 言。 4。十月的秋风拂着大地,辽阔的田野一片金黄。 5。一片,两片,三片……落叶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把自己的营养回报给了大地母亲。 6。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也是农民伯伯最喜爱的季节。 高粱涨红了脸,苞米咧开了嘴,黄澄澄的玉米粒,像一颗颗金豆子,谷子笑弯了要,正向我们鞠躬,大豆被风吹得了乐出了声……秋天真好,我喜爱秋天。 7。 秋天,在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切都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 8。 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颜色。然而,台风暴雨一闪而过,强烈的气流依然抖动着耀眼的波光。 这时,只有北来的候鸟知道这张温暖的床眠,那飞翔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9。 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穗上,也许藏在火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的菜地间。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10。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如果说日月轮回的四季是一幕跌宕起伏的戏剧,那么秋天就是戏剧的高-潮。 11。 世界很大,我的眼里都是你;世界很小,我的眼里只有你。世界很妙,让我认识你;世界很糟,没让我拥抱你。 世界很精彩,天天看到你;世界很无奈,日日苦念你! 12。 虽然万物好像逝去了,但是,你瞧!那火红的枫叶在树枝上摇摆着,就像是一大群顽皮的孩子在手拉手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呢。 有些枫叶因跳舞不慎,从树枝上跌了下来,瞬间化作了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 13。秋天到了,金风送爽,河里的鱼虾肥了;果园里果实累累,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14。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颜色。 然而,台风暴雨一闪 而过,强烈的气流依然抖动着耀眼的波光。这时,只有北来的候鸟知道这张温暖的床眠,那飞翔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15。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虽然我收获了,因成绩好被保送上了重点中学,但。 6.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凭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作者: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早秋》 作者: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描写秋天的送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 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描写秋天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居秋暝①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③。 [注释] ①秋暝:秋天的傍晚。 ②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③“随意”句:《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歇:消歇,凋谢。 〔作者〕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闲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 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 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秋登兰山寄张五①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②。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③。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④。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⑤。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⑥。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八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 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 在描写山水田园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注释] ①兰山:应为万山,在湖北襄阳,诗人的园庐在岘山附近,距万山不远,诗人在此度过了大半生。 张五:名子容,排行第五,隐居襄阳岘山南边的白鹤山。 ②北山:当指万山。 隐者:指作者自己。 ③薄暮:日将落之时。 “薄暮”句:说忧愁由薄暮引起,其实是本身忧愁,见天色昏暗而触景生情。兴:秋兴。 ④“时见”句:由山下看,见归村行人,有的还在沙道上行走,有的已在渡口休息。 ⑤荠:一种野菜,形容远望所见无边树木的细小。 ⑥何当:何时能够。重阳节:古代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赏析] 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感情飘逸真挚、情景清淡优美、语言淳朴隽永。 秋夜将晓①出篱门②迎凉③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④东入海, 五千仞岳⑤上摩天。 ⑥ 遗民⑦泪尽⑧胡尘⑨里 南望⑩王师(11)又一年。 【注释】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篱(l0)门——用树枝、竹竿或芦苇编成的门。 ③迎凉——迎着凉。 7.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