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写宋词平仄不讲究

1.宋词讲究平仄吗

讲究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2.填写宋词时,必须得按照平仄要求吗

“我知道填写宋词,要按照平仄要求,但是必须得这样吗?为什么有的词就不是这样填的呢?”

第一,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声者何也?平仄及音韵之谓也!

第二,词别是一家,但是是说其风格,诗庄词媚而已,非言其平仄可放松要求;

第三,有的不是这样填的,你看是否名家?名家可以别具一格,且此本身有变格等等伸缩空间供选择;初学者最好还是按照正宗词牌的正规格式填写,达到一定境界后再行变化不迟;

第四,可以参考作者一篇词:

沁园春·春日逢孟氏女士问学

(原创)2007年02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02:14

孟氏孩儿,辛苦求学,郁闷问医。怄自修路上,孤单只影;古文书里,深奥难习。见倒装多,恨常字少,黄卷青灯诵古诗。期得道,梦莲花步步,触处春袭。 传承华夏事急,看孟女,斯文不便宜。量学资太贵,吓人胆气;资金不够,祈君休提。子史书堆,经集残简,参破前人之禅机。再回首,笑云行水上,上下相齐。

3.宋词是否讲格律平仄

首先,宋词是一篇一篇的,每一篇,有个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格式,都是不一样的,是固定的

比如虞美人的格式,就是:

⊙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平⊙仄平平仄(换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再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其次,曲(或者说元曲中的小令),也有类似的格式。

最后提点建议:要写这种东西,最好能押韵。

比如“征夫去,望江山。”,如果改成“征夫去,江山望”,会不会更顺口一些?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要写的话,首先必须确定一个韵脚,当然抛开唐诗不谈,在整个篇幅中是允许转韵的,但是一般不提倡隔一句两句就转韵,不然就没有韵味了……

4.写诗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规律吗

不一定。

诗分古体和近体,写近体诗(律诗、律绝)必须严格如律,古体诗则几乎百无禁忌,押韵就行。词要严格一些。填词按谱,每一个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上面规定了一首词的用韵、断句、每个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须严格按照词谱规定的来填。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扩展资料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5.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严格,格律诗讲究平仄,填词要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

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

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总结即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以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注意平仄,作古体诗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即可。 扩展资料: 古体诗要注意押韵符合要求即可,押韵的字要注意平仄,例如李白静夜思的韵脚都是平声:光、霜、乡,都是平声韵,第1句韵脚要求不严、平仄无所谓,但是2、4句的韵脚平仄一定要一致,例如这首静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出现仄声韵,就不是旧体诗了。

在齐梁以前的古诗中,诗人也同样注意到了押韵时平仄的统一,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双数句都是押仄韵。 古体诗还有换韵,但是要注意的是换韵至少要两句一组,也有三句一组、四句一组、多于四句一组的情况。

要记住:每一组的韵,必须平仄相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的一段,老街按照换韵的情况分成了五组,每一组的韵脚平仄都是一致的。

古体诗的除了韵脚以外,不需要注意平仄。用不用律句是随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

不是律句。六宫粉黛无颜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标准律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