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按题材分类比如:离别诗:赠汪伦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2.宋词按风格分为哪两种婉约派和豪放派。 1、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2、豪放派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扩展资料: 宋词的其他分类方法: 一、按长短规模分 1、小令 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小令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但词中称“令”的,并非都是小令,如《百字令》即有百字之多。 2、中调 中调是一种词调体式。 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中以59字至90字为中调,实无根据,但因以同行,所以一般都沿用这种说法。如“临江仙”、“一剪梅”、“蝶恋花”、“钗头凤”、“渔家傲”、“青玉案”、“江城子”、“破阵子”、“苏幕遮”等,后多为沿用。 3、长调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中以91字以上者为长调,似无根据,但因已通行,所以一般皆沿用之。 二、词牌来源划分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词 3.宋词如何分类1、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姜夔 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代表作: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4.宋词分那几种类型宋词格律简要 (1) 宋词的格律 宋词的种类要比唐诗的种类复杂得多,在此,必须先搞清一些与宋词的种类相关的概念。 a. 词调和词牌 词是配乐歌唱的,因此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谱。而每个乐谱必定属于当时的某种宫调,就好比今天的歌谱都有一个音调一样,或者A调,或者C调等等。这种有一定音律,节奏属于某种宫调的乐谱就是词调。 每一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如《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这些词牌的来源本应根据乐调内容而定,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舍弃原曲名而以填写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首词的题目而袭用的,如《谢秋娘》。有的是以这个词调创制的相关人物命名的,如《何满子》是因歌者而得名的;《虞美人》因项羽诀别虞姬故事而得名;《雨霖铃》因唐明皇夜闻雨淋铃思念杨贵妃命乐工创制而得名。但必须指出后人写的词内容已大多数与词牌没什么关系。 b. 小令、中调、长调 根据字数的多少,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但一调数体的情况又很难说明这种以字数多少进行上述三分是唯一标准,因此有人也提出这种三分法可能与乐曲相关。 c. 单调、双调 词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双调的第一段称为上阕或上片,第二段称为下阕或下片。 (2) 宋词的平仄 宋词的平仄安排与句子字数多少有关。宋词的句子最短的只有一个字,最长的有十一个字。 (3) 宋词的押韵 词的压韵与诗的押韵方式有几点不同之处: 第一, 唐诗的韵脚一般都在句末,但是词的韵脚有可能却在句中。因为词的格律需要,一句话可能被分成数句,韵脚就有可能出现在意思上并未成句的地方 第二, 词有的与近体诗一样,限定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而且平仄有限定,有的却平仄两可。 第三, 词的押韵间隔,很难以奇偶来论定,只能讲一般短调较密,长调较疏,密的甚至句句入韵。唐、五代有的词调较密,宋以后新创的较疏些。宋代的语音与诗韵已有很大不同,因此宋代的词人往往将诗韵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加以变通。词韵比诗韵宽了很多,只要主要元音相近就可以押韵,从整个音系来看与近代的北方音系更加接近了。 (4) 宋词的对仗 宋词的对仗要求也比唐代近体诗宽的多。首先,近体诗对仗要求平仄相对,但宋词对仗平仄不限。其次,近体诗对仗要求避免相同的字,但宋词没有这条限制。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下句平对平、仄对仄,且用了“有”这个相同的字。宋词对仗的位置虽然不象近体诗那样固定,但大体上也有个规律,一般都是在相连的并且字数相同的词句用对仗。然而,即使可以用对仗的地方,如果内容和表达不需要用,也可以不用,因此常有同一词牌、同一位置,有的用对仗,有的却不用对仗。总之,宋词的对仗要求远没有唐代的今体诗那么严格。 以上将唐诗宋词的格律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些格律我们不能仅看作是对写诗填词的要求,应该明白这些格律在诗词的吟诵时音律上带来的变化和美感。可以这样说,这些格律不是为写作为阅读,而是为吟诵而制定的,否则这些格律将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要吟诵好唐诗宋词,除了要对其文学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还必须知哓其一些简要的格律。 5.唐诗宋词分类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唐诗宋词怎样分类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宋词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还可以按词牌、长短规模,拍节、性质、创作风格来分。 7.古诗词92首题材分类你好,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 查看全文:查看全文:。 8.人们经常将宋词按照什么风格分类 很急 很急宋词: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南宋词除辛弃疾词外,总体评价低于北宋词。其中流派分为: 婉约派:以李煜冯延巳君臣,晏殊晏几道父子,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为北宋代表,以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史达祖,蒋捷为南宋代表,婉约派是宋词主流。豪放派代表大都能作婉约派作品,如苏辛二人。 豪放派:北宋苏轼首创,由南宋辛弃疾发扬光大,两宋之交繁盛一时。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贺铸(北宋),辛弃疾,陈过,刘克庄,张元干,张孝祥以及后来的文天祥为南宋豪放派代表。 格律派:追求词的格律,为婉约派分支,由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史达祖为代表。 朦胧派:吴文英一个人的流派 辛派:辛弃疾,陈过,刘克庄,张元干等人 姜派:姜夔,吴文英等人 9.宋词的种类以及规则不是这样感谢,点解决啊。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暗香 暗香与《硫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八六子 八六子,此调初见《尊前集》收杜牧词。有多种体式,《词谱》以显补之词为正体。 九十一宇,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前段第四句是以一字领以下两个六言句。 后段四至七句是扇面对句法。秦观词有“黄鹏又啼数声”句,故又名《感黄鹂》。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 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 《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 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 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卜算子 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 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采桑子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长相思 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 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 始见白居易词。双调,平韵,三十六字。 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 楚辞 楚辞体,又称“骚体”。 为辞赋的一类。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 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名骚体。 翠楼怨 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 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此调一百零一字。 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捣练子 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 (见《升庵词品》)前人多用。 10.宋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几派中国宋词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 其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等。 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作为生活丰富、思想复杂、才华卓越,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 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辛弃疾的词,才兼众体,不拘一格,能刚能柔,纵横如意。 他的长调宛转激昂,短调温柔慷慨,或纵横奋厉,或婉丽清畅,他的这种依作品内容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辛的词的风格特征的形成,还表现在对作品题材的开拓扩展方面。 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气机。 辛弃疾进一步地、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辛在驾御语言的能力方面,更见其技艺的高超。 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辛弃疾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