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永的《雨霖铃》2008年暑假唐诗宋词朗诵会即将举行.有一位选手寒蝉的那几声鸣叫在我耳边萦绕,为什么我会感到格外凄切?它是否也能感知我内心的无奈?暮色的长亭是那般残忍,它送走了多少对恋人?秋风吹起一滴雨水,落到我身上,我能感受它的冰凉.我没有心思去享受这美景佳肴,只希望酒能带走我血液中流淌的悲伤,带走我脑海中对这留恋处的记忆.船也等不急了,它要带我离开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心是那般难以割舍,我的手紧紧的握着她的手.她的泪光在暮色中深深触动着我的心,想起过往,心中有千言万语,可此时只能以眼泪相望,那份不舍封住了喉咙,悲伤溢满心灵.我能听得懂她眼神诉说的一切,她也是.我的惆怅之情如这千里烟波般绵长,心中的悲伤如暮霭般沉重.放眼望去,寥阔的楚天下我该是何等渺小,我的前途在哪?从古到今多情的人总会为离别而伤感,我也是.更何况是这凄清的秋季呢?酒醒,愁也醒,愁如杨柳丝般杂乱,凉风吹过,留给我的是一轮残月.这次离去年复一年,良辰好景都是虚无飘渺,心中那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我又能向谁诉说呢?。 2.《雨霖铃》和《天净沙秋思》答案雨霖铃:诵读全词,说说蕴含了词人《雨霖铃》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3 《天净沙 秋思》运用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的创作手法,用白描的方式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表现了其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3.宋词《雨霖铃》的祥解及最后一个字“说”的读音1、“说”的读音是:shuo,第一声,意思是诉说。 2、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沈 通:沉)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注释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赏析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