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凉州词》王之涣

1.【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下滚滚而流的黄河,远远望去象进入了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长期驻守,战士门想念家乡了,常用笛子吹曲子解闷那玉门关这里只有黄沙和白草,哪里有杨柳呀.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凉州词》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2.这首古诗怎么背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ǚ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3.王之涣凉州词古诗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4.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5.凉州词唐王之涣的古诗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雅苑琴音

我爱古诗诵读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壶口油画黄河远望滔滔黄河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矗立大漠的孤城背靠着高高的雪山。羌笛为何总是吹奏那幽怨的杨柳曲?要知道,春风从来就吹不到玉门关。诗人以“春风”来比喻朝廷的关怀。描写了戍守边疆的士兵的思乡之情。全诗委婉、深沉、含蓄,悲壮而不消沉,充分表现了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青山独归远。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上人,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上人,对僧的敬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心情。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译文:•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我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象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

6.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_百度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