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人为《诗经》做过古注,各自的见解,急谢谢《诗经》显然是孔子生前读得最熟,论得最精,也是期许最大的一部书,而这部书的本身,也是我华族文明里最早的,最好的,最全面的,60也是影响最大一部诗集。 孔子就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也对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61所谓 “兴”便是启发灵感和心志。“观”就是借以观察政情民俗。 “群”,是面向大众,“怨”则是可以向政府和社会,控诉不平。至于“言”,便是提高读诗者的语文能力。 因此诗之为用大矣哉。迩之可以事父,帮助修身齐家;远之可以事君,也适用于,搞党搞政治,治国平天下,作为消闲读物,也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诗经全文菁菁者莪古注【原文】 菁菁者莪1, 在彼中阿2。 既见君子, 乐且有仪3。 菁菁者莪, 在彼中沚4。 既见君子, 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 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 锡我百朋5。 泛泛杨舟, 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 我心则休6。 【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 丛丛生长在山坳。 已经见了那君子, 快快乐乐好仪表。 莪蒿葱茏真繁茂, 簇簇生长在小洲。 已经见了那君子, 我的心里乐悠悠。 莪蒿葱茏真繁茂, 蓬蓬生长在丘陵。 已经见了那君子, 心情胜过赐百朋。 杨木船儿在漂荡, 小舟上下随波浪。 已经见了那君子, 我的心里多欢畅。 【注释】 ·1.菁(jīnɡ)菁:草木茂盛。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2.阿:山坳。 ·3.仪:仪容,气度。 ·4.沚:水中小洲。 ·5.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十贝为朋。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6.休:喜。 3.静女的古注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笺云:女德贞静,然后可畜;美色,然后可安。又能服从,待礼而动,自防如城隅,故可爱之。○姝,赤朱反,《说文》作“殳”,云“好也”。说音悦,篇末注同。)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言志往而行正。笺云: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搔,苏刀反。踟,直知反。蹰,直诛反。)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既有静德,又有美色,又能遗我以古人之法,可以配人君也。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妃群妾以礼御於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笺云:彤管,笔赤管也。○贻,本又作“诒”,音怡,遗也,下同。下句协韵,亦音以志反。彤,徒冬反。彤,赤也。管,笔管。著,知略反,又直略反,下同。)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炜,赤貌。彤管以赤心正人也。笺云:“说怿”当作“说释”。赤管炜炜然,女史以之说释妃妾之德,美之。○炜,于鬼反。说,本又作“悦”,毛、王上音悦,下音亦。郑:说音始悦反:怿作“释”,始亦反。)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牧,田官也。荑,茅之始生也。本之於荑,取其有始有终。笺云:洵,信也。茅,白之物也。自牧田归荑,其信美而异者,可以供祭祀,犹贞女在窈窕之处,媒氏达之,可以配人君。○牧,州牧之牧,徐音目。荑,徒兮反。洵,本亦作“询”,音荀。共音恭。窈,乌了反。窕,徒了反。处,昌虑反。)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非为荑徒说美色而已,美其人能遗我法则。笺云:遗我者,遗我以贤妃也。○为,于伪反,注同。或如字。) 4.《诗经》最早的注本是什么1、《诗经》的注本,现存最早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所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先秦时期只称为诗,不称诗经。“经”字是汉儒加上去的。《诗经》经秦代被火焚书后,至汉朝复传世。传诗者共有四家,即齐、鲁、韩、毛。前三家已先后亡佚,仅存现在的毛氏《诗经》。 3、《诗经》中的诗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献之诗,大部分是歌功颂德体裁。 5.哪个版本的《诗经》注解最好向各位前辈长者同辈晚辈推荐《宗伯正曜古传诗经·风》一书 各位前辈、长者以及同辈晚辈学者,您好!拙作《宗伯正曜古传诗经·风 精选注译版》是本书作者陈政耀(宗伯正曜)继承周朝宗伯学(古儒学、古经学)独家传承及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后辈宗伯学弟子陈政耀(宗伯正曜)、赵樱仰慕先师孔子的丰功伟绩,欲求竭力效法先贤,注释《诗经》慎始敬终,把先师传袭下来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务求能让后世之人了解真正的参周古史和古文《诗经》。阅读该书宜采用古代六书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作者学识不足,水平有限,请各位前辈、长者以及同辈晚辈学者多多指点为幸! 其注释讲解源自周朝最初的宗伯学,与后世的注解完全不同,仅列举九篇如下 1、《召南·鹊巢》-太姒出嫁之前慈父的叮嘱 2、《卫风·木瓜》-先师孔子说齐鲁之盟(陈政耀) 3、宗伯正曜释义“武王《利簋铭文》” 4、《王风·采葛》大宗伯祝奠武王小殓之奠辞 5、《魏风·伐檀》 西周文王拘于淇园伐竹 6、《魏风·硕鼠》百姓们离开殷商投奔周城 7、《陈风·月出》 大宗伯尹佚望祭文王祭词 8、《曹风·蜉蝣》先师孔子哀孔鲤伯鱼之丧(陈政耀) 9、《召南·甘棠》 邯郸棠梨树于召(邵)伯之墓 6.寻求古注阅读的详解不见诸侯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GD6BSXYN/04539%5B1%5D.ppt#270,16,幻灯片 16离 娄 上共二十八章(一)孟子曰:“离娄之明①,公输子之巧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③,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⑥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⑦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巧技,不靠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不靠六律,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不行仁政,不能使天下太平。如果有了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百姓却没有受到他的恩泽,不能被后世效法,是因为他没有实行先王之道。 所以说,光有善心不足以搞好政治,光有好的法度不会自动实行。《诗经》上说:‘不犯错误,不要遗忘,完全遵循旧规章。 ’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错误,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圣人竭尽了目力,接着用圆规、曲尺、水准器、墨线,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这些东西就用不尽了;圣人竭尽了耳力,接着用六律来校正五音,五音就运用无穷了;圣人竭尽了心思,接着又施行仁政,仁德就遍布天下了。 所以说,要想显得高,一定要凭借山陵,要想显得低,一定要凭借河泽;执掌国政不凭借先王之道,能说是聪明吗?因此,只有仁人才应该处在高位。不仁的人处在高位,这会使他把邪恶传播给众人。 在上的不依照义理度量事物,在下的不用法度约束自己,朝廷不信仰道义,官吏不信仰法度,君子触犯理义,小人触犯刑律,国家还能生存的,只是由于侥幸罢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军队不够多,不是国家的灾难;土地没有扩大,财富没有积聚,不是国家的祸害。 在上的不讲礼义,在下的不学礼义,作恶的百姓日益增多,国家的灭亡就没有几天了。《诗经》上说:‘上天正要颠覆王朝,群臣不要吵吵闹闹。 ’吵吵闹闹,就是说话放肆随便。侍奉君主不讲义,一举一动不合礼,张口就诋毁先王之道,便是放肆随便。 所以说,责求君王施行仁政,这叫恭敬;向君王陈述好的意见,堵塞他的邪念,这叫尊重;认为君王不能行善,这叫坑害君王。”【注释】①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一个视力特别好的人。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或作公输般、公输盘),春秋末年鲁国人,故又称鲁班,是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③师旷:春秋时晋平公的乐师,名旷,相传他的辨音能力特别强。 ④六律:指十二律中的六个阳律。十二律是古人用十二根律管所定的十二个标准音,分为阴阳两类,阴律又叫六吕,阳律又叫六律。 这里的六律代指十二律。⑤五音:中国古代音乐所定的五个音阶,具体名称是:宫、商、角、徵、羽。 ⑥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假乐》。⑦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板》。 (二)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②此之谓也。” 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 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 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仁和不仁罢了。’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加上‘幽’、‘厉’这类恶谥,即使他有孝顺的子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了。 《诗经》上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代的夏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注释】①幽、厉:谥号名。《逸周书·谥法解》说:“动祭乱常曰幽,杀戮无辜曰厉。” ②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荡》。(三)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 7.哪本《诗经》的注释本好《诗经》注解以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为好。 《诗经》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历史评价 《诗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更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西方汉学家评价,《诗经》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鼎足而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难以估量的伟大价值。 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渊薮,《诗经》汇聚了传说、神话、巫术、礼仪、祭典、信仰、艺术原型、语言表象、名物制度、生活习俗、社会家庭组织形态等,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