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雅各对诗经组诗之一《采薇》的题目采薇是怎样翻译的的 英文翻译《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中国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诗经英译版中那个最好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理雅各)1876年翻译的韵体《诗经》好。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年-1897年)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3.《诗经》第一个英译本是什么时候第一个英译选本十八世纪由威廉·琼斯爵士(Sir W.Jones)完成。 第一个英译选本十八世纪由威廉·琼斯爵士(Sir W.Jones)完成。琼斯是梵文学家、诗人和近代比较语文学的鼻祖。他先是将《诗经》译成拉丁文,分两种文体:散文本和韵文本。后来,他又根据拉丁文本译出英译本,仍然是散文本和韵文本。据说,他之所以每次都作两种译本,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亚洲人的诗作。实际上,琼斯的韵文译本是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在中国古诗的影响下为十八世纪的英国读者所写的诗,严格讲来,不是翻译。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才将整部《诗经》译成散体英文,到一八七一年,他又在伦敦出版了《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韵体译本,并于一九六七年在纽约重印。他的译本注释丰富,是学者的译文,对后世影响颇大。林语堂以为,就其译文的“句法,韵律和总的效果看,常常缺乏真正的诗味,但其译文准确无误……虽其中不乏成功之作”。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一八九一年伦敦又出版了阿连璧(C.F.Allen)和詹宁斯(William Jennings)的英译本。阿连璧曾任英国驻镇江、福州等地领事。所译《诗经》主要参考孙璋、理雅各及两种德译本。其译本着眼于英国人的鉴赏,押韵,但随意改动原文,近似改写。后者成书前,曾刊登在香港的《中国译论》上。他在序言中批评了儒家将一些爱情诗的解释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理雅各有时避开了一些疑难诗句的注释,对其诗韵的处理也颇有微词。 4.诗经英译版中那个最好英国汉学家James Legge(理雅各)1876年翻译的韵体《诗经》好。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年-1897年)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 当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5.理雅各为什么会英译《四书五经》雅各(1815—1897)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苏格兰人。 他于1839年受遣来华传教,但因清政府不许传教士入境而改去马六甲,任当地英华书院院长。1843年英华书院迁往香港,改称神学院,仍由他担任院长。 在传教过程中,他深深感到:“如果想引起一个民族的注意,而不试图去了 解那个民族,那将是一个悲剧。 ”为此,他从1841年起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的研 究,并且开始英译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 他认为:“只有透彻地掌握 中国人的经书,亲自考察中国圣贤所建立的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基础的整个 思想领域,才能被认为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职责相称。 ”针对早期来华 传教士中一些人要以西方的基督取代中国的孔子之做法,他坚持基督教与儒家 思想大有共同之处,劝诫在华传教人员不要成为“使人讨厌且生反感的传教 士”,而应认识到“孔子是古代著作事迹的保存者,中国黄金时代箴言的检注者 和解释者”,以便以理解传统中国文化的方式来达到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 的。 1861年,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英译本第一卷出版。自此之后的25年间, 他陆续翻译出版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左传》、《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道德经》、《庄子》等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本。 在翻译过程中,他自1863年起得到中国学者王韬的帮助,使他英译中国经典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至1886年,他已将《四书》《五经》全部译成英文,共达28卷之多。 而且,因其采用英汉对照和详加注释的方式,使其译本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至今仍被视为标准英译本。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英译本共在香港出版了五卷,其中第一卷为《论语》、《大学》、《中庸》,第二卷为《孟子》,第三卷为《尚书》,第四卷为《诗经》,第五卷为《春秋》、《左传》。 此后,他又在伦敦出版了《易经》和《礼记》英译本。@雅各 1873年,理雅各离开生活了 30年的香港,在游历中国各地之后回国。 1876年,他担任牛津大学第一任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在 牛津大学任教期间,他又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思想文化的著、译作品,如《法显 行传》、《西安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考》、《孔子——中国的圣贤》、《盂 子——中国的哲学家》、《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与小说》、《致缪勒函有关中 国人称帝与上帝》、《中国编年史》、《离骚及其作者》、《帝国儒学讲稿四篇》、《封建的中国》、《道德经》、《道教论》、《中国的诗》、《扶桑为何及在何处?是 在美国吗?》、《中国古代文明》、《基督教与儒教之比较》、《孔子生平及其学 说》、《孟子生平及其学说》、《诗经》、《中国的宗教》等。 1875至1899年,英国 著名语言学家和西方宗教学创始人缪勒在编辑出版其五十一卷本的《东方圣 书集》时,也收入了理雅各的《中国经典》译著,如其第三卷(1879)收入《书 经》、《诗经》和《孝经K第十六卷(1882)收入《易经》,第二十七、二十八卷 (1885)收入《礼记》,第三十九、四十卷(1891)收入《道德经》、《庄子》和 《太上感应篇》。 理雅各英译出版中国儒家经典,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智慧 传入西方社会,在中西文化交流上起了积极作用,也为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西方 现代的哲学、伦理和文学思想等做出了贡献。 6.许愿冲为什么要翻译关雎中华文化需要与世界交流,翻译文学作品就是在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搭设桥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7.许愿冲为什么要翻译关雎中华文化需要与世界交流,翻译文学作品就是在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搭设桥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8.理雅各的人物生平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在于英国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哈德利镇。 1815年至1822年间理雅各家与在马六甲传教的英国传教士米怜经常通信,这些信使理雅各初步接触了传教事业。1822年,美魏茶(米怜之子)与理雅各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此时理雅各更多地受了传教士家庭的影响。 1829年,理雅各完成了在哈德利教区学校的小学学业,进入阿伯丁语言学校开始接受中等教育。1831理雅各经考试获阿伯丁皇家学院一等奖学金。 此前他因遇到公众集会骚乱而遇险,但是死里逃生。1831年至1835年理雅各就学于阿伯丁皇家学院,即大学教育期间。 1835年毕业时获阿伯丁皇家学院授予的最高奖学金哈顿尼恩奖学金。1836年,理雅各因坚持非国教信仰,不改信国教而放弃在阿伯丁皇家学院教拉丁语的机会,随后在英格兰布莱克本一所公理宗学校教数学与拉丁语一年半时间。 1837年,理雅各在伦敦海伯里神学院攻读神学。1838年,理雅各加入伦敦会,决心到海外传教。 是年理雅各与伦敦会理事会的成员约翰·摩里逊的女儿玛丽·伊莎贝拉·摩里逊订婚。1839年,理雅各师从伦敦大学中文教授修德学习汉语。 是年理雅各不顾医生对其健康状况的警告,与米怜的孩子美魏茶乘同一批船到马六甲传教。1840年1月10日理雅各到达马六甲,此后理雅各夫妻水土不服,健康欠佳。 在马六甲,理雅各担任伦敦圣教书会的记者与顾问,兼任马六甲英华书院的伊云士的助理,同时管理书院的印刷事宜。是年,马六甲发生霍乱。 11月,伊云士与约塞亚·修兹染霍乱而死,理雅各获得书院一个教高级的职位。这时英国与清廷正谈判开放通商口岸,理雅各向伦敦会建议将英华书院迁至香港。 1841年,理雅各编写了《英、汉及马来语词典》,后用作马六甲英华书院的教材。此时理雅各已经开始了汉学研究,并进行基督教汉语文献方面的整理,翻译与编撰工作。 马六甲流行霍乱之际,理雅各写了《致马六甲华人有关霍乱书》在当地颁发,从医学角度劝人们放弃迷信,皈依基督教。此时华人何福通成了理雅各的传教助手。 1841年7月13日理雅各因“为基督教世界与文学领域的显赫贡献以及虔诚的信仰”获美国纽约大学所授予的神学名誉博士学位。11月理雅各正式担任英华书院校长。 1842年,《南京条约》后,伦敦会理事会决定筹募庞大的基金,展开对华的传教活动。理雅各继续为学校迁址而努力,他与给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通信,马儒翰时任东印度公司的秘书、马礼逊教育协会及香港华民的秘书与翻译。 1843年7月,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中文印刷所迁入香港。此后,理雅各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混乱的社会治安与恶劣的生活条件等问题。 但他的住宅已成了上圣经课的地方,何进善继续配合理雅各布道传教。是年理雅各向香港政府申请拨地扩建英华书院遭拒绝,因为香港政府需要翻译的时候,英华书院未做反应。 8月22日至9月4日,英美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香港讨论《圣经》译本的修订问题,希望能推出统一的委办本;理雅各具有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对汉语也具有相当的把握,因此被邀加入。但修订工作进行中传教士的宗教学术争议一开始就很激烈。 1844年,英华书院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44年第二个安息日理雅各在香港开设了伦敦会的第一座华人礼拜堂下市场堂。 教堂由理雅各主持,但其后理雅各暂时返回英国时,何进善受理雅各委托管理教堂,实际上许多事务也由何进善负责。是年起由何进善和黄胜做理雅各的助手编写,印刷汉语的宗教宣传册子。 其中理雅各撰写的宗教文册《耶稣山上垂训》(1865年再版)是由何进善合作翻译注释的。1845年年初,理雅各对香港政府提出应该有一所政府资助的学校,“免费”为中国人提供教育,但该建议未被采纳,因为计划“过于繁杂,而且代价太高”。 是年理雅各筹建的佑宁堂落成。这年理雅各与麦都思博士谈了他的基督教文献的翻译观,认为“神”是翻译“Elohim”与“Theos”的合适字眼。 11月,理雅各因几次长时间高烧不退而回国治疗,并带去三个中国学生:吴文秀、李金麟与宋佛俭。1846年,理雅各一行到达英国,在英国社会引起注意。 从到达英国至1848年,理雅各周游英国讲道。此间,理雅各向国务大臣格莱斯通谈了香港传教近况,尤其是教育的发展,试图推行教育世俗化的改革,后来得格莱斯通就此事致信香港总督德庇时。 1847年5月20日,理雅各在返回香港的途中立志要研究汉学,翻译中国经书,襄助传教。7月2日,《圣经》修订工作开始,到5日就出现了严重分歧,形成了后来旷日持久的译名之争,理雅各不可避免地将卷入这个问题。 是年,理雅各推崇的补助书馆计划开始在香港实施。12月6日,港府在《香港政府宪报》上宣布以每月10元的标准资助三所中文学塾,并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监督。 这标志着政府对教育干预的开始。但此时政府并没有与教会争夺教育控制权,而且此时宗教教育的气氛仍颇为浓重。 (注:1847年理雅各尚未抵达香港,仍在路途中。)1848年4月,启程返香港。 途中离开新加坡的时候,理雅各与家人乘坐的船发生火灾,理雅各指挥男乘客灭火。7月22日到达香港。 1848年8月香港与广州的传教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