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写西施的诗句和张倅子仪送鞓红、魏紫、崇宁红醉、西施四 作者:【杨万里】 年代:【宋】 朱墨勾添眼底尘,今年春尽不知春。 鞓红魏紫能相访,西子崇宁更可人。 薄媚 西子词 作者:【董颖】 年代:【宋】 体裁:【词】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那知此际。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天意恐怜之。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忧嗟又经时。恨不如巢燕自由归。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备尝险厄返邦畿。冤愤刻肝脾。 (宋·王安石)《西施》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 ,不愁宫里有西施。 越有丽姝 越有女兮 凤鸣凤翔 苎罗有美纱兮 濯濯清泉 明眸眇眇 蛾眉黛黛 地无神语 丽姝丽姝兮 身何兮 情何寄 《西施》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 ——曹雪芹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王轩题西施石诗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2.关于西施的古诗关于西施的古诗数量可谓相当之多,就算是当今时代,也有古诗爱好者写的不少。 下面罗列了一些关于西施的代表性古诗,以供参考: 1、《西施》 年代: 唐 作者: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2、《西施·苎萝妖艳世难偕》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苎萝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后庭恃宠,尽使绝嫌猜。 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 早江上兵来。 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 徊。夜夜姑苏城外,当时 月,但空照荒台。 3、《西施滩》 年代: 唐 作者: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4、《题西施浣纱石》 年代: 唐 作者: 胡幽贞 一朝入紫宫, 万古遗芳尘。 至今溪边花, 不敢娇青春。 5、《西施》 年代: 唐 作者: 苏拯 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 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 良由上天意,恶盈戒奢侈。 不独破吴国,不独生越水。 在周名褒姒,在纣名妲己。 变化本多涂,生杀亦如此。 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 后人频繁写关于西施的古诗原因,主要是: 有这个传闻,郑旦跟西施同时期,被越王勾践选为献吴国美人中的一员,用以迷惑吴王夫差。公元前490年,郑旦跟西施一同被勾践选中,教他们利益,歌舞。用来献给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这两个美人身负勾践的重大期盼,她们对吴王以身相许,忍辱负重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 西施、郑旦都是绝色美女,一进吴王的皇宫,很快就把吴王身边的宠妃淘汰得一干二净。西施秉性温柔婉约,郑旦坦率刚直两个人轮番施展魅力,很快就把吴王搞成了,一个沉醉酒色的昏君。还蛊惑吴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及对发兵攻打齐国消弱自身实力。 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她们两姐妹的努力有了成功,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跟西施,郑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描述西施的诗句西施 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咏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 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 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 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 言颇是。————————————————————————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注释】: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 4.有关描写西施的诗西施 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咏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简析】: 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 【注解】: 1、持谢: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 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 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 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 言颇是。 ————————————————————————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 5.赞美西施的诗句有哪些1、西施 唐代: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译文: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2、西施滩 唐代: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译文: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3、西施咏 唐代: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译文: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4、子夜吴歌·夏歌 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5、西施 / 咏苎萝山 唐代: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译文: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6.描写西施的诗词1、西施越溪女 唐 李白 《咏苎萝山》 2、落花三月葬西施 清 朱彝尊 《鸳鸯湖棹歌 之四十八》 3、犹怨西施 元 张可久 《人月圆 吴门怀古》 4、吴王宫里醉西施 唐 李白 《乌栖曲》 5、吴人何苦怨西施 唐 罗隐 《西施》 6、西施若解倾吴国 唐 罗隐 《西施》 7、西施晓梦绡帐寒 唐 李贺 《美人梳头歌》 8、花中此物似西施 唐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9、越艳西施化为土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 10、应是西施娇困也 宋 柳永 《浪淘沙令·有个人人》 11、西施宜笑复宜颦 唐 李白 《玉壶吟》 12、西施负薪 唐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13、丹顶西施颊 唐 杜牧 《鹤》 14、西施谩道浣春纱 唐 万楚 《五日观妓》 15、应是西施娇困也 宋 柳永 《浪淘沙令·有个人人》 16、鉴里西施面 宋 杜安世 《凤栖梧/蝶恋花》 17、有貌西施 宋 张继先 《沁园春·修行》 18、越王嫁祸献西施 宋 董颖 《薄媚》 19、誓夸苏小与西施 宋 赵彦端 《鹧鸪天·一簇神仙会见奇》 20、一个西施也得 宋 辛弃疾 《杏花天·牡丹比得谁颜色》 21、约略西施未嫁 宋 辛弃疾 《贺新郎·翠浪吞平野》 22、西施浓抹 宋 马子严 《水龙吟·东君直是多情》 23、恰似西施二赵、太真妃 宋 郭应祥 《虞美人·梅桃末利东篱菊》 24、恰似西施影儿现 宋 高观国 《洞仙歌·轻痕浅晕》 25、嫫姆西施 宋 洪咨夔 《沁园春·秋气悲哉》 26、五湖水色掩西施 宋 吴文英 《浣溪沙》 27、西施净洗 宋 王沂孙 《水龙吟·淡妆不扫蛾眉》 28、西施陷恶名 唐 崔道融 《西施滩》 29、西施捧心 唐 李瀚 《蒙求》 30、西施态度 宋 陆文圭 《水龙吟 次药房韵 案此下原附史药房作另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