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蝉意象

1.搜关于蝉意象的诗句,包括蝉在诗句中的含义

一、对人生如梦的感慨,渗透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元稹《送卢戡诗》中的诗句,“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红树”、“蝉”、“夕阳”、“白头”这一意象群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体。与夕阳、红树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其中蝉这一意象,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地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色彩,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二、对自然现实的无奈,抒发作者悲凉哀婉的羁旅情怀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浩瀚的宇宙,在生离死别时,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独无助与无可奈何。

宋代名儒朱熹的《宿寺闻蝉作》中道:“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人听到蝉鸣为何会惊呢?不难看出,夕阳中的蝉,凄恻哀惋。秋阳西坠,白昼已去,蝉只好在凄寒的夜晚哀鸣,怎不令人感到悲怆。朱熹把羁旅之悲全部寄托在蝉身上,和许棠的《蝉》一样,体现出了人作为普通生命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还具备了哲理思辩:“蝉”、“客”在这一“惊”之中已经合二为一,同在落木萧萧、夕阳西下的寒秋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里,“蝉”“客”完全可以换位,确实达到了物我感应,主体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这蝉鸣还曾使有志无成、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蝉本无知,蝉鸣也本不关愁苦,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一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高洁飘逸的人格象征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艰难身世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唐朝诗人虞世南在他的题为《蝉》的诗中写到:“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为隋朝旧臣的虞世南,由于他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洁飘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又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说得好极了。骆宾王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他愤懑至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大;“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无人信高洁”喻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全诗取譬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蝉诗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清高自负的他却不被重用。后来,又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潦倒终身。因而。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的无人同情联想到自己无同道相知的悲凉。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2.蝉的意象的寓意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一、显示出时间的变化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另有“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二、映射出悲凉的情调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

三、赋予蝉高格之形象

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诗人常通过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

3.【古诗词中的意象都有哪些】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一、动物类1、蝉 感身世,诉悲凉: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痛别离,苦远游: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唐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4、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5、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二、植物类 1、柳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2、梅"梅"有 "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6、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三、自然现象类1、明月 明月蕴涵思乡之愁.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 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2、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4.古诗蝉的意思,和读音

古诗蝉的意思,和读音。

蝉chán

虞 [yú] 世 [shì] 南 [nán]

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

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

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

意思是: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