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意象蝉

1.搜关于蝉意象的诗句,包括蝉在诗句中的含义

一、对人生如梦的感慨,渗透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元稹《送卢戡诗》中的诗句,“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红树”、“蝉”、“夕阳”、“白头”这一意象群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体。与夕阳、红树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其中蝉这一意象,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地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色彩,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二、对自然现实的无奈,抒发作者悲凉哀婉的羁旅情怀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浩瀚的宇宙,在生离死别时,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独无助与无可奈何。

宋代名儒朱熹的《宿寺闻蝉作》中道:“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人听到蝉鸣为何会惊呢?不难看出,夕阳中的蝉,凄恻哀惋。秋阳西坠,白昼已去,蝉只好在凄寒的夜晚哀鸣,怎不令人感到悲怆。朱熹把羁旅之悲全部寄托在蝉身上,和许棠的《蝉》一样,体现出了人作为普通生命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还具备了哲理思辩:“蝉”、“客”在这一“惊”之中已经合二为一,同在落木萧萧、夕阳西下的寒秋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里,“蝉”“客”完全可以换位,确实达到了物我感应,主体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这蝉鸣还曾使有志无成、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蝉本无知,蝉鸣也本不关愁苦,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一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高洁飘逸的人格象征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艰难身世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唐朝诗人虞世南在他的题为《蝉》的诗中写到:“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为隋朝旧臣的虞世南,由于他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洁飘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又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说得好极了。骆宾王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他愤懑至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大;“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无人信高洁”喻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全诗取譬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蝉诗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清高自负的他却不被重用。后来,又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潦倒终身。因而。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的无人同情联想到自己无同道相知的悲凉。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2.古诗中蝉的意思是什么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

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一 意象与寄托 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

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

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

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

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的创作规范。

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二 没有寄托的蝉诗 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

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

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

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

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

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

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

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

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

显示出独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三 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 蝉,能在诗坛上博得美名,有赖于寄托在唐诗中的发展。众所周知,唐是诗歌的时代,寄托一法到了唐人笔下,开始摆脱生硬稚嫩的手法,进入到一个运用自如,兴寄无端的境界,托物寓意传情超过了前朝。

许多理论源发于此。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这在唐代不少咏蝉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此时诗中蝉充当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灵的流露。

“别愁逢夏果,归与入秋蝉”(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之类的富有寄托而又体现特定意象的诗比比皆是。文人寄寓于蝉而形成一种悲剧美,构造起点缀诗坛的鲜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主体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以显示出时间变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环的时间直线性体现出来。

引出好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自怜,使历代作家普遍产生了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其实质乃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密相关联,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顿悟,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惊恐、悲叹,把握和执着。”诗人刻意写蝉,看似对小昆虫的怜惜,而实质上寄托了一种“夕阳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惜时之感,这是一种砭人股骨的力量。

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

3.蝉的意象的寓意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2113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一、显示出时间的变化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5261感。

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另有“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4102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

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1653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二、映射出悲凉的情调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专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 三、赋予蝉高格之形象 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倾轧,世态炎凉属,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

诗人常通过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

4.用诗句赞美蝉

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唐 虞世南●蝉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2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还能有谁为我表白皎皎廉洁的一颗心。

其实写蝉的诗歌很多,要贴会有一大堆,我不往下贴了,意义不大,因为很多以蝉为题或为意象的诗歌,其实大多数是作者借蝉表达自己孤独清冷却洁身自傲的心境,本意不是赞美蝉儿,如果硬要算是赞美 那自然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了”这一句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