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淮上与友人别

1.唐诗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2.淮上与友人别郑谷这首诗的赏析

一、解题 淮上:即扬州.“淮上与友人别”点出了地点、人物,告诉我们是一首离别诗.(为什么不说是送别诗?) (明确:“君向潇湘我向秦”,分别+送别).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二、作者简介 郑谷(约848—约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云台编》三卷.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三、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扬子江、杨柳、杨花、渡江人、风笛、离亭” 扬子江:指今江苏仪征、扬州的一段长江.杨花:柳絮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又称“离亭”.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这首送别诗,一句一景,一景一情.首句“扬子江头杨柳春”,绘春意盎然之美景,隐含内心的喜悦之情.“扬子江头”是地点,“春”是时间,“杨柳”是眼前景.在春和景明的日子,伫立扬子江头,放眼望去,但见杨柳青青,婷婷袅袅,柳丝轻拂,婀娜多姿.于杨柳柔情万千的风姿中,自可想见诗人的欣喜、留恋之情.次句“杨花愁杀渡江人”,绘杨花零乱飘飞的迷蒙之景,言离别在即的愁情.“杨花”是状物绘景,“渡江人”扣题写别,“愁杀”是抒写愁情.承首句所见青青柳丝随风飘摇,自然过渡到写杨花.因风而起的杨花零乱飘飞,烟蒙迷漫,触动了诗人与友人缭乱的离绪.沐浴骀荡的春风,玩赏着江头柳色,诗人陡生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因为诗人虽知千万缕嫩绿的杨柳轻拂,千万朵雪白的杨花飘舞确是难得一见的美景,怎奈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自己面临着与友人的分别时刻,愁绪禁不住涌上心头.第三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写晚风吹送“愁杀行客儿”的笛音,引起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友人过了扬子江,在长亭话别,不觉天已近黑,触景生情,离愁倍增,难舍难分.诗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直写分别情景.驿亭饯别,酒酣情浓,江风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宾主耳接神驰,寂然相对,愁思萦绕,随风飘荡.宾主沉浸在这离笛声中,意犹未尽之时,天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双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凉气,一股难言的离愁滚涌心头.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写暮色苍茫中的分别情景,表达出对朋友的祝福与慰勉之情.沉沉暮霭中,诗人与朋友不得不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潇湘在南,秦在西,诗人与朋友在这扬州一别,从此天高路远,音耗难托,更不知何时再能相会.想到这里,茫茫别意,涌上心头,令人黯然销魂.两个“向”字,不仅写出彼此一步一回头,举步不前的难舍离情,更传达出朋友之间互道珍重的真诚祝福与深情慰勉之意.总之,全诗因情即景,见景生情,景美而情悲,富有无限韵味.。

3.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七绝。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作品名称淮上与友人别创作年代晚唐作品出处《云台编》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郑谷作品原文淮上与友人别①扬子江头杨柳春②,杨花愁杀渡江人③。

数声风笛离亭晚④,君向潇湘我向秦⑤。[1]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①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③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④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⑤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2]白话译文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3]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4]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

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4]名家点评《批点唐诗正声》:调逸。郑谷亦有此作,不多见。

《震泽长语》:“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周云:茫茫别意,只在两“向”字写出。

《四溟诗话》:(绝句)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郑谷《淮上别友》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此结如爆竹而无馀音,予易为起句,足成一绝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新之为掉句体。

杨慎列为神品。吴山民曰:末以一句情语转上三句,便觉离思缠绵,佳。

唐汝询曰:尔我皆客,偶集离亭,笛罢各向天涯,离愁已在言外,不必更相妆点。断茂榛以落句太直,颠倒其文,反成套语。

《五朝诗善鸣集》:结句最佳。后人谓宜移作首句,强作解事,可嗤,可鄙!《诗筏》: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局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

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回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

《唐诗摘钞》:后二语真若听离亭笛声,凄其欲绝。《删订唐诗解》:以第三句衬起末句,所以有馀响,有馀情。

《古唐诗合解》:此诗偏以重犯生趣。《唐诗别裁》:落句不言离情,却从言外领取,与韦左司《闻雁》诗同一法也。

谢茂秦尚不得其旨,而欲颠倒其文,安问悠。

4.【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乙】淮上与友人别1.两首诗都写

1想象;融情于景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和子规暗点时令,杨花飘零乃是暮春之景,同时给人以飘零之感,加之子规啼鸣“不如归去”,二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贬谪千里的同情.3杨花,一是暮春景色,古人云伤春悲秋,暮春总是给人韶华易逝、好景不常在的凄凉感受;二来,漫天扬花飘零,也容易让作者和读者产生天涯飘零的孤零之感.4 “愁”;与友人即将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与悲伤之情6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