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山中问答的写作背景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背景颇有争议,主要版本有三: 一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李白来到安陆不久,即为故相许圉师家见招,而妻以孙女。于是他就栖居碧山读书制作。这时,在他的亲友中,对他这样年轻隐居,不求仕进,有不以为然,而有所议论,于是在开元十七年春,他就写下这首诗来,用答问形式,抒发自己当时情感。 二是公元754年,54岁的李白来到了黄山,在黄山及周边地区的青山绿水间徜徉徘徊,顾盼流连。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诗人应越国公汪华的后代本地豪人汪伦的邀请,来到桃花潭和查济。(查济村始于公元676年,周文王后裔查文熙公退休后由山东济阳县查地移居查济,后取名查济村。)查文熙后人查关屿前去拜见,李白欣然写下一首《山中问答》,当地人刻在青龙山石门,现在依稀可见此诗遗痕。 三是在现在的芜湖小格里自然风景区,即位于南陵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紧依318国道,交通方便,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的一个景区。林木葱郁,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奇花异草遍布,为地球同一纬度仅存的原始次生林。这里峰峦起伏,与古碧山相望,泛指黄山东西两边两处名为“碧山”的地方:黟县的碧山乡和太平罗村之侧的山峦。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慕居于此,留有《山中问答》名诗一首,山水胜景受到诗人赞美。 以上不难看出,依据无非是李白诗“碧山”与李白当时的活动地。安陆有碧山,黄山也有碧山,古今重地名争不出什么名堂。 李白举荐前,他“酒隐安陆”,曾自言“隐不绝俗”。李白举荐后,供奉翰林,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正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包括黄山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从活动时间来说两者都说的过去。 因此,在没有更有力的实证考据前,争不出所以然来。 另外,翻开唐诗,我们不难发现,“碧山”这个词,李白的使用频率极高。“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这里是指江西庐山。“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里是指四川峨眉山。“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里是指陕西终南山。“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这是指江苏北固山。 可见,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纯净洁之地的意思。 2.李白山中问答的赏析,尤其是第一句中栖的意思“栖”----居住,有隐逸、逃避现实的意思。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也表现了作者厌恶现实、逃避现实的心境。 诗眼: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读者理解这首诗是很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