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诗歌以儒家为主导,杂与那两家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 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2.儒家经典名句或古诗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二首》之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九州生气恃春雷,万马齐喑究可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李开先《宝剑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史记·苏秦列传》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洗儿》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详《过零丁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白居易《卖炭翁》 温故而之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唐·温庭筠《望江南》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乐府诗集·木兰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王翰《凉州词。 3.白居易新乐府诗对传统儒家诗论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有两点: 第一,在诗学理论上,《诗经》之后,直接将文学与政治紧密联系甚至对应起来的,在白居易之前是不多见的。他的理论实际上将诗歌对于现实政治的干预功能发挥到了极限。 第二,语言方面,虽然乐府诗歌的语言在李白和杜甫的手中已经有所发展,但仍然是文人化色彩浓厚。白居易之新乐府则充分吸收当时口语进行创作,这种做法其实正是吸收了《诗经》中风诗的传统。 具体的可以多看看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陈老说的好多东西虽然屡屡被人引用,但是真正消化吸收的还不多。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2、C E 13、A 14、①诗歌在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②这种“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是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每点2分) 15、①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②统治者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从第二段到第四、五段依次说了这三点)(每点1分,概括表达1分) 12、依据第四段“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C项说他们诗的主旨“完全不同”是不符合文意的;E项对照第二段“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白居易并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 13、依据“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作判断。 14、无 15、无 5.白居易的诗(写诗名)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11、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 1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13、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14、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6.白居易托物言志的诗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27]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7.关于儒家的诚信的名言如题 谢谢了《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实慧。 以「论语」「学而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为中心. 弟子规 xìn 【信】 fánchūyán xìnwéixiān zhàyǔwàng xīkěyān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huàshuōduō bùrúshǎo wéiqíshì wùnìngqiǎo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jiānqiǎoyǔ huìwūcí shìjǐngqì qièjièzhī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jiànwèizhēn wùqīngyán zhīwèidì wùqīngchuán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shìfēiyí wùqīngnuò gǒuqīngnuò jìntuìcuò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fándàozì zhòngqiěshū wùjíjí wùmóhū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bǐshuōcháng cǐshuōduǎn bùguānjǐ mòxiánguǎn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jiànrénshàn jísīqí zòngqùyuǎn yǐjiànjī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jiànrénè jínèixǐng yǒuzégǎi wújiājǐng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wéidéxué wéicáiyì bùrúrén dāngzìlì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ruòyīfú ruòyǐnshí bùrúrén wùshēngqī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wénguònù wényùlè sǔnyǒulái yìyǒuquè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wényùkǒng wénguòxīn zhíliàngshì jiànxiāngqīn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wúxīnfēi míngwéicuò yǒuxīnfēi míngwéiè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guònénggǎi guīyúwú tǎngyǎnshì zēngyìgū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8.白居易的诗歌鉴赏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 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