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庐陵文化的诗词、文集有哪些庐陵文化的诗词、文集: 诗词: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 文天祥的《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 文集: 明朝《永乐大典》总撰、江南第一才子——解缙 明朝《永乐大典》总撰、江南第一才子——解缙 明代吉水人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册分省地图集。 南宋宰相、吉安县人周必大退休回乡后,主持刻印了大型类书《文苑英华》1卷,使宋代以前大量的文史最料得以流传,创中国私人雕版印刷图书之最。 吉安人物 篇幅有限,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杰出学者、民族工商业巨子和社会公众人物。 南宋民族英雄、状元、宰相、杰出诗人、文学家——文天祥 唐宋八大家之一、庐陵文化的先驱、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的大文豪——欧阳修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诚斋体创始人——杨万里 南宋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 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之一,“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著名“七君子”之一—王造时 明代四朝首辅大臣、台阁体诗派创始人——杨士奇 明朝《永乐大典》总撰、江南第一才子——解缙 明朝状元、地图学家——罗洪先 北宋贤相——刘沆 配享孔庙的理学大师、唯物主义哲学家——罗钦顺 北宋探花、我国古代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者——曾安止 明代东林党首领——邹元标 杰出学者 原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萧蘧 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 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 中国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游效曾 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盛彤笙 庐陵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柱。它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及周边市区的区域性文化。 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庐陵府历史上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更有甚者,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共取进士110人中,状元胡靖(即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七名。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吉安民间有"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等的歌谣和美传。明《永乐大典》中即有"天下多举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的记载。吉安历史上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蔚为壮观,为国家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各个领域内留下了值得后人永远可学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力量。庐陵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挖掘。 2.赞美庐陵的诗歌庐陵 诗人:王冕 朝代:元 庐陵曾记画锦堂,黼黻韩魏开忠良。 文章足以照千古,富贵岂止荣一乡?寿张新得河东记,中陶乃是安阳裔。 知几不独见井泉,自是胸中有天地。 春风入帘春雨收,下堂不受黄河流。 彩衣诸郎舞新好,奉恩归拜髯参谋。 衣冠文物能潇洒,不羡老裴居绿野。 山中自有宰相家,休问桃源种桃者。 冬日暮旅泊庐陵 作者:陈陶 螺亭倚棹哭飘蓬,白浪欺船自向东。 楚国蕙兰增怅望,番禺筐篚旅虚空。 江城雪落千家梦,汀渚冰生一夕风。 弃置侯鲭任羁束,不劳龟瓦问穷通。 3.赞美庐陵的诗歌赞美庐陵的诗歌 庐陵春夜无人的庭院 轻轻的风儿在梦中歌唱 听,有人远去的脚步声 有人又回到了故乡 庐陵 如果我的枕畔有一片月光 今晚我便无法安眠 只因那心里还有 月影 在舞动我沉寞的眼神 每次仰望蓝天 云都飘往日落的地方 每次拥抱黑黑的夜 星都在最远处闪烁 在油菜花嵌满的春天里 一群蜜蜂 以主人的身份 降临到季节的深处 潇洒地躺在花蕊中 从花瓣的空隙间 目睹 风之舞蹈 伸伸懒腰 呼出胸中的郁闷 把安逸与舒服 泊在 来路上 窗外 一枝红杏 调皮地 顺着拉开的布幔 破墙而来 浓浓的香气 你就在明亮的窗下 想着春天的爱 想着秋天的霜 想着一切甜美的花香 我已在梦醒的路上 慢慢地把自己的心遗忘 遗忘给春天 遗忘给思念的烛光 或是希望 。。。。。。.. 4.历史上关于庐陵的诗词有哪些庐陵得交君弟兄,杨子诗中称鲁卿。问云携琴岳麓行,归期去日云秋清。——赵蕃 《书黄庐陵伯庸诗卷》杨万里 南望庐陵每慨然——陆游 《寄题太和陈诚之秀才远明楼》 去年对月庐陵郡——黄庭坚 《八月十四日夜刀坑口对月奉寄王子难子闻适用》 庐陵政事无全牛——黄庭坚 《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 庐陵米贵贱——黄庭坚 《次韵周法曹游青原山寺》 来假庐陵二千石——黄庭坚 《送权郡孙承议归宜春》 庐陵曾记画锦堂——王冕 《庐陵》等等。 5.庐陵文化诗人有哪些庐陵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柱。 它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及周边市区的区域性文化。庐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铜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 庐陵府历史上考取进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状元二十一(天下第二)。更有甚者,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共取进士110人中,状元胡靖(即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 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七名。 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吉安民间有“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等的歌谣和美传。 明《永乐大典》中即有“天下多举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的记载。 吉安历史上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蔚为壮观,为国家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各个领域内留下了值得后人永远可学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力量。 庐陵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挖掘。 6.江西省吉安市庐陵文化的800字作文吉安县有一个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它位于井冈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里景色秀美、宽敞开阔,是个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 走进庐陵文化广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约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着庐陵文化广场这六个红色的大字。接着看到的是一个大圆盘,这个大圆盘在广场的中央,有四五阶台阶上去,它的一周都是花坛,花坛里的鲜花像一张张小朋友笑脸。在假日里大圆盘里经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里表演跆拳道。游人们都围在那儿看,一个游人说:“这些人真棒。”“这些人真棒!”另一个游人跟着说。小朋友们听到了,练得更有劲了。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喷泉,喷泉正在喷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许多游人都在喷泉里玩水呢。水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缓,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墙,有的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 喷泉的南边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着美丽动听的音乐。游人们听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像一朵朵花儿在随风摇摆。非常精彩。 向广场的西北向走去就是游乐场,有许多小朋友在玩翘翘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们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游人们玩得很开心。 靠近游乐场的西边是凉亭,凉亭里有许多人在乘凉。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还有的在听音乐……开心极了。再往西走是盘龙湖,盘龙湖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带着一种质朴、幽静的美。 广场的正南面是影剧院,影剧院的墙上有巨大的电视屏幕,天热时有人带着冰柜在旁边卖冰淇淋和水,游人们买了冰冻的东西来解暑,他们边吃边欣赏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有的站着看,有的坐着看,还有的从家里带来草席摊在地上躺着看。看得多带劲呀! 啊,美丽的庐陵文化广场,真让人留恋往返! 7.有关庐陵文化的作文500字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庐陵历来重视教育兴盛,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全宋词》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国第二。 历代状元占全省近三分之一,“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五里三状元”等至今仍传为佳话。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 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万里、胡铨、杨邦义、李时勉、刘球等是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文献之邦/庐陵文化村落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 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先有“地灵”,才有“人杰”。 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 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 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 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历代进士3000多人。 “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庐陵文化村落在江西众多古村落群中,更具典型意义的要数“庐陵古村群”。 现保存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唐贤坊村、塘边村、卢家洲村、大江村、燕坊村、渼陂古村、钓源村等,每个村落都庐陵文化的一个小缩影,都出过大才子大学士。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欧阳氏聚居地,一直文风鼎盛,30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三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链接:渼陂古村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 余年,村民都姓梁。 宋元时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到了明朝中期,为适应时局的发展,村民开始从事商贸活动,到清朝时期,他们在附近一带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渼陂村的祠堂最宏伟的当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来经过多次重建,至今依然显得古朴雅致,雄伟壮丽。 祠堂飞檐高挑,是二层三进的砖木结构,高大的斗拱依然有着当年的气势。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写着蕴意深远的对联,深浓的文化蕴味从中流露出来。 渼陂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栋,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旧居和曾山的旧居。有一条古街。 这个村子也是人杰地灵,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国的将军:梁兴初、梁必业和梁仁芥。1930年元月初,**、**率领红四军由闽西挥师赣西,一路上连克乐安、宁都、于都、永丰等地,势如破竹,使当时的苏区出现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势。 2月6日,各路精英齐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栋民房内,村道及门口均派驻哨兵把守。红四军前委代表**、熊寿祺、宋裕和;赣西特委刘士奇、曾山、刘和谦、许伯年、胡品;六军军委代表黄公略、王如痴、刘士奇(兼六军政委)、姚起华;苏维埃党团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50多人出席会议。 渼陂古村联席会议还组织了主席团,**、刘士奇、曾山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由他们组织和领导了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代表红四军前委根据“中央、通告”60号精神及党委在闽西的经验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