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辱偷生的历史典故【释义】 忍辱:忍受耻辱。负重:承担重任。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表示人心胸不凡,能从大处着眼,不计屈辱,能担负重任,担当大事。 【用法】 可用来夸赞能够顾全大局忍受屈辱,担负重任的人。与“卧薪尝胆”近义。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成语故事】 公元221年,刘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想夺回荆州,并为义弟关羽报仇。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五万兵马迎战。第二年初,刘备的军队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并驻扎在长江南岸,声势十分浩大。 陆逊见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不出,手下的将领都认为他胆小怕战。一次,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乃天下枭雄,连曹操都畏惧他三分。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大敌。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应当忠于职守。之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命令,是因为我对国家还有些用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令者将按军法处置,大家切勿违反!”听了陆逊的这番话后,众将领都不敢不听从他的指挥。这样,吴军一直坚守不战,维持了七八个月之久。直到蜀军被拖得疲惫不堪的时候,吴军借助顺风施行火攻,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桃园三结义 建宁二年,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镇压黄巾起义军。榜文发至涿县,刘备想前往应募,却苦于财力不足,恰巧遇见为人豪爽的张飞愿资财相助,于是二人同入酒店饮酒。这时他们遇上了投店的关羽。原来,关羽也是一好汉,只因杀了家乡的恶霸,背井离乡,准备应征入伍。三人志同道合,便于次日在张飞庄后桃花园中,祭拜天地,结为兄弟,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从此,三人患难与共,结成生死之交。 2.忍辱偷生的名人编辑本段越王简介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 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 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 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 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 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编辑本段大致过程 ——勾践元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战败,阖闾中箭而死,夫差继位。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天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 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伯嚭]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而同意。 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勾践放回。 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灵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现在还叫木渎。 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 ——公元前484年,吴王向北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伯嚭],鼓励吴攻齐。 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 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 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后游齐国,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被越王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