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国维人间佳话提出了隔与不隔,你更欣赏哪一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析“境界”一词时,谈到“隔”与“不隔”的问题。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是指境界作为第二自然必须具有“自然性”和艺术的直观性,即情、景、辞的高度和谐统一。“隔”则违乎自然蒙于理想,盖失景物、感情之真,故境界不可出。 不隔则诗人对景物,对感情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真则不加涂饰,深则直透神理,故境界出。 以情为例,情真,就能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则不隔,反之则隔;以景为例,景真,即追求景物的神理,则不隔,反之则隔。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春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此两句不隔,是因为其写情写得非常真切、自然,达到了最佳的审美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此两句不隔是因为其写景写得自然生动。 美成(周邦彦)《青玉案》词“叶上初阴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得荷之神理也,觉白石(姜夔)《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为何王国维认为周词不隔而姜词隔呢?这是因为周词不仅画出了雨后新荷生动的视觉形象,而且让人感受到它的勃勃生机,姜词因为没有把握住荷之神理,所以人感受不到秋荷之美。 关于“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谈到,隔在诗词中多表现为搬故实、使代字、矫揉造作,从而在不同程度上破坏诗词境界的直观性和自然性。 关于搬故实造成的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析到“池塘生春草”写景自然、真切、直观,“不隔”,但由此引申的“谢家池上,江淹浦畔”。 因其用典深且典使词缺乏直观性和自然性,故难解其意,此为搬故实造成的“隔”。 关于使用代词造成的“隔”,王氏在《人间词话》中也有论述,“美成《解语花》之‘桂花流飞’境界极妙,惜以‘华’代‘月’耳。梦窗以下则代词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因为使用代字不当,即在辞方面有问题而造成诗词缺乏自然性、艺术直观性,导致情、景、辞的非高度统一而产生隔。 所以王氏在《人间词话》中主张诗词境界的“不隔”应是情、景、辞的高度融合。 另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了诗词的境界不以大小论优劣和衡量诗词好坏的标准。王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王氏又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氏论词之高下,首推境界,把有无境界作为衡量诗词好与否的标准。 那么,何谓有境界呢?王氏又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总之,王国维的一部《人间词话》不过数章,每章不过数语,然字字皆如滚珠落盘,尤以其中关于“境界”的论述为最。 王国维关于“境界”的论述吸中外文学理论之精华,开中华文论现代之先河,成为中华文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其中关于“境界”的论述在中华文论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也有偏弊绝端、语意失实之处,如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基本上是唯心的等。 2.结合若干诗歌作品,说明王国维“隔”与“不隔”的理论以下为标答!!!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一个内容,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有“境界”的文学作品应该“不隔”。 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 “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3.《人间词话》提到的“隔与不隔”怎样看对于隔与不隔还有两个问题:一,是不是用了典就是隔,就是不真切?二,是不是不用典就是不隔? 《人间词话》里还有一段话:“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优劣,即于此见。”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里面只有“小玉”“双成”用典;吴伟业写了很多叙事诗,其中的《圆圆曲》写陈圆圆的故事,是继承《长恨歌》的写法的,里面却用了大量典故,也就是《长恨歌》不隔而梅村歌行隔,所以说梅村歌行不如《长恨歌》。从这些作品来看,王国维虽然只着眼在用典上,但他这样讲还是有理由的,不过这并不是说,用了典就是隔,就是不真切。 用典有两种:一种是隔的,一种是不隔的。如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两个典故,不懂典故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是隔。懂得了这两个典故,知道一个说庄周梦里变成蝴蝶,一个说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悲啼的杜鹃鸟,但还是弄不清它是什么意思,这又是一种隔。(参见《形象思维》)李商隐《无题》:“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照注释,这两句都有出典,那末也是用典了。可是光看字面意思也很清楚,说那女子用团扇来遮掩也难掩她的娇羞之态,明明看得见,可是她坐车走了,却无法接谈。这两句用典而并不隔。好的用典。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如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牛用《左传》中齐景公模仿牛给他的孩子牵着的故事,可是我们即使不知道这个典故,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句诗的含义,这样用典入化,即使用典而不隔。有些印象派的诗,即使用白话写,不用典,却写得迷离惝怳,也是膈的。 4.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面,所有提到过的宋词在《人间词话》里的诗词,有这样几首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叙事留别】元好问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志本闲暇。【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水槛遣心】 唐 杜甫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 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 恐是霍嫖姚。【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喜迁莺】夏英公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街曙,金盘露,凤髓香和雾。三千珠翠拥晨游,水殿按凉州。 【摊破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 】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醉花间】 (唐) 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今领到。 少年却看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苏幕遮】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间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 5.《人间词话》提到的“隔与不隔”怎样看来自王国维《人间词话》。隔与不隔是从审美鉴赏和艺术评论的角度谈论的。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隔与不隔,既可以对一位诗人而论,又可就具体的诗作或手法而言。 王国维认为只要有诗人真实、直接的生活体验,只要“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就能“话话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就是说,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在言辞表达上自然流转,就能亲切动人,令人毫无阻碍地接受、欣赏。此谓不隔。 相反,如果在创作中感情虚浮矫饰,为赋新词强说愁,遣词造句上过度造作,使用一些“代字、隶事、游词”等或复杂难解或浮夸不实的语言,就会伤害艺术形象的生命力,减弱审美的真切感,给人以“隔”的感觉,在接受、欣赏的过程中有所阻碍。 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指出“静安先生所提的‘隔’与‘不隔’之说,其实原来就是他在批评之实践中,以‘境界说’为基准来欣赏、衡量作品时所得的印象和结论。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作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一可获知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则‘隔’。” 以最简洁的“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为例,这两句词的重心自然不是显与隐,词义双重或者是真切感受的真切表达等或作者,或作品,或读者等鉴赏性因素,而是一种几乎完全脱离主观意志、情感的素描式的陈述与刻画。 这里包含的是一种本真,是一种池塘春草自为池塘春草、空梁燕泥自为空梁燕泥的本真、本他,是一种被作为观照客体的客体的自我再现。反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词句虽表面上亦是客观观照,是始于对客体的描写,然而它们最终回归点却主要落在主体身上。 于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之诗词的要旨在于客观,在于客观地再地客观,主体意志、情感的侵染就会有“隔”。这是“隔”与“不隔”的分别所在,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真感情真事物的内涵。 6.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明宋词独胜的原因主要是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它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等观点都深深地剖析了词的感情和自然色彩。而词也是最能表达境界的,所以他对宋词评价很高。 个人观点认为宋词独胜,恐怕不能这样单纯的讲,是因为它主要是讲词,而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提词不能不说宋。 而如果说宋词独胜,你自己也可以看到宋词自然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学积淀的。不管是豪放婉约等派别还是感情种类,抑或是有名的词人都是宋词最为全面、深刻的和有名的。 谢谢阅读,欢迎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