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运用比的例子“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扩展资料: 诗经的社会功用 1、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 2、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 3、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诗经的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2.《诗经》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略 《关雎》前两句就是起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看见一对雎鸠鸟在河中沙洲上欢快地鸣叫着,联想到人间幸福的爱情生活,自然就引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后面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都是兴句,以在河中的生活举动来引出对心上人的思念。 《蒹葭》中每一节的第一句都是用“蒹葭”和“白露”来起兴的,通过起兴句,描写了三幅晚秋晨光图,作者用这三幅图的变化,不但引起了下文,而且还烘托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曲折艰难和他的相思之苦之深。总之,“兴”不只是为了开头,它在诗中还起着联想、象征、烘托等作用。 3.诗经的修辞方法赋比兴中赋的解释及其具体诗句解析主要是赋,及其运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运用的十分广泛普通,能够很好的叙述事物,抒写情感.如《国风·豳风·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你可以去看看这首诗,就能明白.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就用了笔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兴的运用比较复杂,比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如果还有不懂,建议看一下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应该大有裨益.上面就是根据其书给你简要说明的.。 4.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句子各三句.不要其他费话光要句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上面是赋,有5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面是 兴 很多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是比 三句。 5.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句子 谁能举几个例子1、赋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三百篇中大多数都用了赋的手法。 《魏风·伐檀》一唱三叹地描写奴隶们在河边砍伐树木的劳动场景,表达他们对王公贵族不劳而获的剥削生活的强烈不满和讽刺。每一节都由两个反诘句和一个感叹句组成,用具有对比色彩的反诘句质问统治者不劳动丰盛的食物何来,用感叹句反语讽刺统治者是不干活吃白饭的。 原文:《伐檀》先秦: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2、比 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比在《国风》中俯拾皆是,而且形式多样,有的诗篇用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有的用明喻、有的用隐喻。比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含蓄蕴藉。 老鼠因偷吃太多粮食和农作物嫩苗而长得肥硕无比,招人厌恶。《魏风·硕鼠》用硕鼠的形象来整体隐喻靠贪得无厌地剥削劳动者而养尊处优、长得油光水滑脑满肠肥的统治者,生动形象而又委婉巧妙地表达了被剥削者的愤恨情绪。 原文:《国风·魏风·硕鼠》先秦:佚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3、兴 兴也就是借助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是兴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 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原文:《风雨》先秦:佚名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译文: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 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扩展资料:《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