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首诸葛亮写的诗诸葛亮写的诗总共有两首,分别是《悼周瑜诗》和《梁父吟》,具体如下: 1、《悼周瑜诗》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呜呼公瑾!生死永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 译文: 唉!你不幸早逝!老天让你短寿,人们岂不哀伤?我心真痛,以酒浇愁;您若在天有灵,请享用我的祭品!凭您少年博学,结交孙策将军;仗义轻财,让出房屋给穷困人居。您未成年,已如大鹏乘风而起,创建霸业,雄踞江南。凭您伟力,镇守巴丘;刘表讨贼无为,全然仰仗于你。 您风度翩翩,与小乔结成佳偶,汉朝忠臣,不辱使命,您气概非凡,从善如流更使主公广开言路,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洞庭湖畔,蒋干前来离间,您演戏挥洒自如,气度大情趣高。才能宏大,文武双全,火烧曹军,以弱胜强。您当时姿态雄壮而英俊,可惜早逝,使我趴在地上痛哭至流血。 忠义心,英才气,三十六年不枉此生,名扬百代,深情哀悼,让我愁肠百回,只此忠心,悲情连绵。光明的天为之失色,全军悲痛,主公哀哭,朋友流泪,我虽不才,向您讨教,助吴抗曹,辅佐汉朝使刘氏安宁。夹攻敌人,友情常在,你我无论生死,何时不互相担忧。 唉,别了周,固守友谊真情,只待转世轮回,若有魂灵,请照我心,从此天下,再无我的知音。真悲痛啊! 2、《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宴子。 译文: 缓步走出临淄城的城门,遥望萧瑟死寂的荡阴里。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相连,形状大小都非常的相似。请问这里是谁家的墓地,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 他们的力气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断系大地的绳子。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 。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扩展资料: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3-6]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诸葛亮写的古诗 诸葛亮写的对联1.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诸葛亮 2.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诸葛亮 3.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4.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5.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6.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7. 劝农业,无夺其时。 ——诸葛亮(三国·蜀) 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9.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佚名 10.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11.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12.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13.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14. 夫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1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1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17.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18.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诸葛亮 19.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2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2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22. 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23.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24.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25.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26.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27.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28.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29.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3.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34.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35.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36. 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诸葛亮 ▪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37. 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三国·诸葛亮 38. 非宁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 39. 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诸葛亮 40. 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民谚 41. 有文事必有武备 ——三国·诸葛亮 42.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三国 43. 诸葛亮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44.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 45.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诸葛亮 46. 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三国)诸葛亮 3.写诸葛亮的古诗词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 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纪念孔明的。 4.写诸葛亮的古诗词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纪念孔明的 5.诸葛亮写的诗有哪些《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另诸葛亮的词《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 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6.李白写的关于诸葛亮的古诗《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唐·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 千载独知名。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阁夜》 唐·杜甫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