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荆门的诗句《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景,留醉与山翁。 《过荆门》李绅(唐) 荆江水阔烟波转,荆门路绕山葱蒨。帆势侵云灭又明, 山程背日昏还见。青青麦陇啼飞鸦,寂寞野径棠梨花。 行行驱马万里远,渐入烟岚危栈赊。林中有鸟飞出谷, 月上千岩一声哭。肠断思归不可闻,人言恨魄来巴蜀。 我听此鸟祝我魂,魂死莫学声衔冤。纵为羽族莫栖息, 直上青云呼帝阍。此时山月如衔镜,岩树参差互辉映。 皎洁深看入涧泉,分明细见樵人径。阴森鬼庙当邮亭, 鸡豚日宰闻膻腥。愚夫祸福自迷惑,魍魉凭何通百灵。 月低山晓问行客,已酹椒浆拜荒陌。惆怅忠贞徒自持, 谁祭山头望夫石。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秋下荆门》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西下》李商隐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秋下荆门 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荆门歌送兄赴夔州 李端 唐 余兄佐郡经西楚,饯行因赋荆门雨。藓藓燮燮声渐繁,浦里人家收市喧。重阴大点过欲尽,碎浪柔文相与翻。 云间怅望荆衡路,万里青山一时暮。琵琶寺里响空廊,熨火陂前湿荒戍。沙尾长樯发渐稀,竹竿草屩涉流归。 夷陵已远半成烧,汉上游倡始濯衣。船门相对多商估,葛服龙钟篷下语。自是湘州石燕飞,那关齐地商羊舞。 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摩天古木不可见,住岳高僧空得名。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汉江临眺 王维 唐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咏怀古迹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荆门西下 李商隐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乐游园望 白居易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2.涉及荆门的诗句有哪几首1、《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2、《秋下荆门》 唐-李白 原文: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译文:秋霜降落在荆门江树叶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挂在杆上招引秋风。我这次出去不是为了那鲈鱼鲙,本来就热爱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3、《汉江临泛》 唐-王维 原文: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4、《别舍弟宗一》 唐-柳宗元 原文: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译文: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5、《寄荆州张丞相》 唐-王维 原文: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 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3.朦胧诗的特点和代表诗人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4.有没有讴歌荆门的诗词歌赋诗文中涉及荆门的举例: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景,留醉与山翁。 《过荆门》李绅(唐) 荆江水阔烟波转,荆门路绕山葱蒨。帆势侵云灭又明, 山程背日昏还见。青青麦陇啼飞鸦,寂寞野径棠梨花。 行行驱马万里远,渐入烟岚危栈赊。林中有鸟飞出谷, 月上千岩一声哭。肠断思归不可闻,人言恨魄来巴蜀。 我听此鸟祝我魂,魂死莫学声衔冤。纵为羽族莫栖息, 直上青云呼帝阍。此时山月如衔镜,岩树参差互辉映。 皎洁深看入涧泉,分明细见樵人径。阴森鬼庙当邮亭, 鸡豚日宰闻膻腥。愚夫祸福自迷惑,魍魉凭何通百灵。 月低山晓问行客,已酹椒浆拜荒陌。惆怅忠贞徒自持, 谁祭山头望夫石。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秋下荆门》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西下》李商隐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5.涉及荆门的诗句有几首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秋下荆门 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荆门歌送兄赴夔州 李端 唐 余兄佐郡经西楚,饯行因赋荆门雨。 藓藓燮燮声渐繁,浦里人家收市喧。重阴大点过欲尽,碎浪柔文相与翻。 云间怅望荆衡路,万里青山一时暮。琵琶寺里响空廊,熨火陂前湿荒戍。 沙尾长樯发渐稀,竹竿草屩涉流归。夷陵已远半成烧,汉上游倡始濯衣。 船门相对多商估,葛服龙钟篷下语。自是湘州石燕飞,那关齐地商羊舞。 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摩天古木不可见,住岳高僧空得名。 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汉江临眺 王维 唐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咏怀古迹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荆门西下 李商隐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乐游园望 白居易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6.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