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品汇"引用哪三句话来评价的,列举诗句对这些句子加以说明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 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一、妙在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 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 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 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二、才思放肆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 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 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 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三、语次崛奇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 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2.唐朝诗歌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如何划分初唐(618年--712年)时期,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盛唐时期,特指唐玄宗开元时期,二三十年的时间,此时的中国大致国泰民安,有治世景象。盛唐是唐代最强盛的时期 从公元712年到762年称为盛唐,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762年--827年)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一般以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间为中唐。历史上的分期是指从穆宗时期至僖宗在位的875年的时代。这时候的唐朝已经开始有着内外两大矛盾,但还没有到农民起义的程度。 中唐时期的诗歌数量、流派最多、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歌的主流转向现实主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贯穿整个中唐。 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李贺是一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伤感情绪。 公元827年到859年的晚唐时期,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他著名的《无题》诗究竟是爱情之作,还是隐喻政治内容,中国诗歌评论界至今还有争论。 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发展,皮日休等人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在艺术上缺乏创造性,李商隐等人的诗里充满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爱情主题十分流利,通过温庭筠、韦庄的奠基、词的形式在五代得到迅速发展。 3.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各期的诗歌特点有五分法,有四分法。五分法者,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也;四分法者,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也。《沧浪诗话》五分者,《唐诗品汇》四分者也。目下四分法是广为接受的分法。其特点大略如下: 初唐——南北诗风合流,律诗基本成型。理论上 亦出现了重风骨之声音。 盛唐——声律风骨兼备矣。 中唐——风骨顿衰,崇尚疏旷澹然之美。 晚唐——自我中心的感慨为主,形式精美,渐趋柔靡。 上说空疏,可参看罗宗强先生《唐诗小史》。 4.初唐,盛唐,晚唐的诗各有什么特点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晚唐诗的风格特点:浓厚的感伤气氛,流行追随前人诗风的小家数,各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体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