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隐(诗人)个人资料罗隐(833—909),字昭谏,新登(今浙江新登)人。 咸通元年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所作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句休”。 黄巢起义后,避乱归乡。晚年依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职。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比他的诗要高。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 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如《英雄之言》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 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退让之心,贞廉之节,不恒其性耳。视玉帛而取者,则曰牵于寒饥;视国家而取者,则曰救彼涂炭。 牵于寒饥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 噫!彼未必无退让之心,贞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当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矣!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 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 《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罗隐也颇有诗名,有一些警快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 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就是一例。 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也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见解。 他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作为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的《赠妓云英》。《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 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我的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补充诗集: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蜂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鹦鹉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诗集 卷一 曲江春感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皇陂 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 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三月穷途无胜事,十年流水见归心。 输他谷口郑夫子,偷得闲名说至今。 寄郑补阙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华过此身。 注:■——左“禾”右“农”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汴河 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 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 西京崇德里居 进乏梯媒退又难,强随豪贵滞长安。 风从昨夜吹银汉,泪拟何门落玉盘。 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锦鳞■尾平生事,却被闲人把钓竿。 注:■——左“赤”右“贞” 投所思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经张舍人旧居 行尘不是昔时尘,谩向朱门忆侍臣。 一榻已无开眼处,九泉应有爱才人。 文馀吐凤当年诏,树想栖鸾旧日春。 从此恩深转难报,夕阳衰草泪沾巾。 雒城作 大卤旌旗出洛滨,此中烟月已埃尘。 更无楼阁寻行处,只有山川识野人。 早得铸金夸范蠡,旋闻垂钓哭平津。 旧游难得时难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姑苏城南湖。 2.对唐朝诗人罗隐《峰》写作特点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3.晚唐诗人罗隐"十上不第"参加科举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4.古代诗人罗隐是哪个朝代的晚唐五代人,在吴越国做官。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 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 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 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 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 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 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 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 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 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5.罗隐两句诗做何解“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的著名诗人罗隐,以一首《筹笔驿》,对诸葛亮一生的事业,做了冷静而又客观的总结——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诸葛亮可以“为主忧”,可以“尽良筹”;后人可以责难“千里山河轻”的阿斗,可以非议“两朝冠剑恨”的谯周。 但是,历史的潮流从来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正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 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 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 ”,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 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 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联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 ”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 蜀国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 ,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 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末联归结到筹笔驿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 ”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