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一、宗庙祭歌和民族史诗 1、宗庙祭祀之歌.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保存在“三颂”和“大雅”中的宗庙祭祀之歌,其中心内容是歌颂祖先和在位的君王或诸侯的功德. 2、古老的民族史诗.《大雅》中有五首诗歌,《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史迹和传说,是古老的周民族史诗. 二、农事诗 1、农事祈报祭歌.《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等,这些诗歌,大都赞颂田土广大,农夫众多,劳动场面壮观以及喜获丰收的景象. 2、生产劳作之歌. 三、燕飨和祝福诗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场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之间的脉脉温情.《诗经》中还有一些是为贵族祝福的诗,祝福他们子孙兴旺,福瑞吉祥. 四、怨刺诗.怨刺诗是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诗歌,主要是在风诗和雅诗中 五、战争徭役诗 1、正面歌颂战争:《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精神. 2、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 3、对繁重徭役、差役之苦的怨愤. 4、思妇的哀歌:是从思妇的角度抒发由于战争、徭役、差役所带来的夫妻离散相思之苦的. 六、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七、其他内容,如爱国之情,故国之思等. 总之,《诗经》以其现实精神,最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 2.1)《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2)屈原、《诗经》分风雅颂,其中<国风>是各国的民歌,也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而浪漫主义源头是《离骚》,故后世才有“风骚”之说.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4)《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5)“三曹七子”其中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和刘桢。 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七人并举,故以此名称之。 6)宋词: (1)、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等。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周邦彦:兰陵王 (柳阴直)、蝶恋花 (月皎惊乌栖不定)、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唐诗: (1).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卢纶、李益等, 代表作: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浪漫派 李白,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4).现实派 杜甫,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兵车行》 7)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唐朝: 韩 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宋朝: 苏 洵——《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 轼——那词就很多了,《水调歌头》,《浣溪纱》,《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 辙——《六国论》,《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 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8)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9)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的一种,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水浒传》是作者施耐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 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 正是这些艺术成就,才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未完待续。 3.《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2)屈原、《楚(一)关于诗歌及古典诗歌的两面旗帜 1、关于诗歌:中国文学中产生得最早的体裁(原始歌谣),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挥的体裁。 2、我国古典诗歌的两面旗帜: 〈〈诗经〉〉:称为“诗”传统或“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文学的源流与旗帜。 (二)〈〈诗经〉〉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 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特点) (1)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再现性) (2)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表现性) 2、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创作中的地位 (1)萌芽极早,如原始歌谣中的〈〈弹歌〉〉便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现实主义诗歌,全诗虽然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是原始渔猎时代人们劳动生活的反映。 (2) 在我国文学创作中占主导地位。 3、〈〈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流,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即是“风”诗传统的世代相传。 (1)《诗经》》中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有: 〈〈国风〉〉中的两周民歌:〈〈豳风。七月〉〉、〈〈魏风。伐檀〉〉、《卫风。氓》、《郑风。溱洧》等。 “两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大雅。桑柔〉〉〈〈小雅。十月之交〉〉等。 风雅:指〈〈诗经〉〉中以民歌和文人讽喻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2)〈〈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内容上: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艺术手法上: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3)作品例析: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通“佸”)。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简评: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山村劳动妇女对她久役未归的丈夫的怀念之情。全诗写得朴素简净、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很自然地令人想起当时社会徭役的沉重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所谓的“野有征夫,家有怨妇”,激起人们对主人公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痛恨。这首诗“兴”的手法的运用也是值得称道的。 4、我国古典文学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1)两汉乐府民歌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继承:〈〈诗经〉〉民歌作品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描写了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及现象,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发展:在〈〈诗经〉〉创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叙事为主的创作特色,将叙事诗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趋于成熟的阶段。如用五言写作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等(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高度的思想性及艺术性使汉乐府民歌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二座里程碑。 (2)建安文学文学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三曹”、“七子”(王粲、陈琳、刘桢、阮瑀等)的创作及蔡琰的〈〈悲愤诗〉〉风格慷慨苍凉,掀起了我国文人诗的第一次现实主义创作热潮。 (3)唐诗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 初唐的陈子昂自觉地继承“风雅比兴”传统(文论〈〈修竹篇序〉〉) 发展: 中唐的杜甫、白居易等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成就。 (4)自宋以下文学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王禹偁:宋代最早推崇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人,反对浮糜诗风,其诗简古雅淡、语言平易质朴,多有反映现实之作。 元好问:金元之际比较著名的诗人,其诗沉痛描绘了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 元明清三代:代表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的不是诗歌,而是戏剧和小说。(〈〈红楼梦〉〉等) 来自: /blog/static/153154412007111383849956/ 4.《诗经》民歌作品有哪些主要艺术成就《诗经》产生于北方,风格平易质朴。 除少数史诗中含着民族起源神话以外,《诗》中一般不表现超现实的事物,也没有浪漫的奇想和荒诞的情节。这一点与后起的楚辞有明显区别。 在此基础上,《诗经》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些成就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鲜明的形象性 《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 这些诗不以刻划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 同是思念恋人的歌,《郑风•狡童》中的姑娘在失恋时悲伤地唱道:“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而《褰裳》中的女主人公则诙谐地戏谑对方:“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同是弃妇诗,《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哀婉缠绵和《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刚毅果断,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 《周南•关雎》的主人公因思念心爱的姑娘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邶风•静女》的主人公因找不到前来约会的恋人,急得“搔首踟蹰”;《卫风•伯兮》写女主人公在丈夫离家后无心膏沐,以致“首如飞蓬”;《王风•黍离》写主人公走在路上忧思满怀,“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都很有生活气息,使主人公的形象更为鲜明。 《诗经》中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如《小雅•采薇》用“杨柳依依”反衬主人公离家服役时的悲愁,用“雨雪霏霏”来烘托他远戍归来时的哀苦;《王风•君子于役》用傍晚禽畜归窝的景象衬托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愁绪;《陈风•月出》以月光和美女相映衬,把主人公幽邃的情思和空灵淡雅的画面融为一体。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作品是《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中把萧瑟的秋景、凄迷的夜色和主人公怀人不得见的怅惘心情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魅力无限。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前人把《诗》中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 宋代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最为妥贴。他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诗集传》)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 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豳风•七月》用赋的手法,以时令和物候的变化为背景,详细描写农夫们一年四季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小雅•无羊》用赋的手法,把牧场上牛羊和牧人的情态刻划得栩栩如生: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 这种描写可谓穷形尽相,笔笔如画。赋的手法用于抒情,则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倏忽变化的情感和浮想联翩的思绪呈现在读者面前。 有时,诗中还用赋来表现人物对话,构成意趣盎然的生活情景,如《郑风•女曰鸡鸣》、《齐风•女曰鸡鸣》就采用对话的形式,写夫妻间的床头絮语,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赋对构成《诗》的写实性和形象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同上)比就是比喻。 《诗》中的比喻生动贴切,丰富多样,并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例如,诗人把心爱的姑娘比作美丽的木槿花,比作皎洁的明月;把丑陋的统治者比作癞蛤蟆,比作老鼠;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比喻意志坚定;用“中心如醉”、“中心如咽”形容内心的忧伤;用“墙有茨,不可扫也”比喻宫廷内的丑事难以讲述;用劈柴离不开斧子比喻娶妻不能没有媒人。 或用明喻,或用暗喻,或用正喻,或用反喻,都十分生动形象,富于情趣。有时,诗人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卫风•硕人》中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来刻划庄姜的美貌;《大雅•常武》中用“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来显示周朝军队的强大气势,非常精彩传神。《诗》中还有通篇用比的作品。 如《豳风•鸱鸮》假托一只小鸟诉说其不幸遭遇,以比喻下层人民的生活惨况,是一首新颖别致的禽言诗。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同上)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有的兴句与后面的内容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 例如有的作品用“山有……隰有……”起兴,就是民歌中一种常见的套语,并不包含什么实际含义。但多数兴句具有类比、象征的意味,能使人产生联想,或用于烘托、渲染气氛。 如《周南•关雎》用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对窈窕淑女的赞美;《邶风•谷风》用“习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