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小草的诗词,名句,或文章.赞美草的无限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毅古诗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再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点.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草还常常被用来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难久居,空余蕙草残”的诗句,以香风不久、蕙草空残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虽博得一时称赏,而终将归于虚无.徐干《室思》也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格调也很低沉.李贺《南园十三首》则不同,诗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尽管同样是以花草起兴,却表现出珍惜青春、积极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作为诗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越秋天”则是借草木荣枯揭示自然规律.可见草的丰富内涵在古诗中得了充分的开拓.在古代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光辉照耀下,草这一意象更显得千姿百态,生机勃勃.。 2.关于小草的诗词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 河里无鱼水自清, 疾风劲草子阳名。 佛头着粪绠方短, 近悦远来人气生。 无缘亲至范公亭,也记名言座右铭。 明月楼高谁独倚,君忧天下芳草青。 赋罢流星赋彩云,闲芳野草也殷勤。 去年还是羞花貌,不见新诗吟半分。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草色遥看近却无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草长莺飞二月天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疾风识劲草,患难见真情 3.关于小草的诗句有哪些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1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1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1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17。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赋得古草原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描写草的诗句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草色遥看近却无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4.什么诗描写小草最好《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经·小雅·出车》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侄亍 5.关于小草的古诗有哪些《诗经·小雅·出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6.赞美小草的诗句有哪些小草的诗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 河里无鱼水自清,疾风劲草子阳名。佛头着粪绠方短,近悦远来人气生。 无缘亲至范公亭,也记名言座右铭。明月楼高谁独倚,君忧天下芳草青。 赋罢流星赋彩云,闲芳野草也殷勤。去年还是羞花貌,不见新诗吟半分。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草色遥看近却无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风吹草低见牛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草长莺飞二月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疾风识劲草,患难见真情赞美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或名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丰乐亭游春三首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6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天苍苍,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8。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9。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0。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1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1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13。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14。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15。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16。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早春》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关于小草的诗词,名句,或文章.古诗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 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 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 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香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 再如孟浩然诗句“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浦,伤如之何!”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 比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谢眺《酬王晋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 再如:“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姚月华《怨诗》),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 所以古典诗词中,经常看到“芳草”与“断肠”联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点。 比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阎二十六赴郯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愁情。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 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 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 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 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比如“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啼鸣螀”(陆游《秋兴》)。 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诗中,草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挽歌诗》)、“春草何茫茫,王孙旧此游”(刘长卿《过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刘长卿《青草宫怀古》),“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窦巩《南游感兴》)至于杜甫与崔灏的名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草还常常被用来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难久居,空余蕙草残”的诗句,以香风不久、蕙草空残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虽博得一时称赏,而终将归于虚无。徐干《室思》也说:“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格调也很低沉。 李贺《南园十三首》则不同,诗曰:“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尽管同样是以花草起兴,却表现出珍惜青春、积极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 作为诗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以寸草难以回报春光的照临比喻子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抚爱;“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是以碧绿的草色比喻消闲的人心和淡泊宁静情怀;“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形容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绵绵无际;“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越秋天”则是借草木荣枯揭示自然规律。 可见草的丰富内涵在古诗中得了充分的开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