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为什么要教授古诗词学生立刻安静下来,他们像发掘宝藏一样开始审视这几句诗以及课本中的插图.刘老师开始在学生中间巡视.时间很快就到了,有个男孩率先高高地举起了右手.“‘日照香炉’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远远地看着瀑布像一匹布一样挂在石壁上.”“这里的三千尺是一个虚词.”“整个瀑布像从天上落下来一样.”他的回答让老师有些吃惊.课堂上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总是想让他们提出问题,而当学生过于知晓的时候,特别是他们知晓的程度“等于”或者“大于”自己的预设时,教师就会束手无策.因为,此时教师会纠结于“应该跟谁走”的矛盾中.显然,刘老师受到了这个学生回答的影响,没有再解析全诗,在几次范读之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你们会用哪个词评价庐山的瀑布呢?”刘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漂亮”“真好”“真美”“很酷”“壮观”,学生依次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刘老师已经开始把目标由“诗”转向“水”了.此时,多媒体被刘老师依次切换出苏轼的《题西林壁》、现代散文《庐山的雾》以及一篇新闻通讯类的文章《大旱中的江南》…… 下课了,我走到旁边几个同学跟前,看到他们在自己的书本上端正地写着:“日照香炉的炉是火炉吗?”“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九天?”“为什么是‘望’庐山瀑布?”看到这些问题,我对刘老师在教学设想上大胆突破感到敬畏的同时,又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一节古诗教学来讲值得商榷.比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设定教学目标:1.能正确背诵并书写全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并做到完整口译全诗大意.3.初步了解古诗写作或鉴赏的方法.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这样推演教学流程:首先,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全诗的赏析.在赏析中可以从“望”字入手,这样就可以把作者和读者一起从诗中“拉”出来,站在那个点上对远处的瀑布进行“遥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关键词语的解析,而且还有利于今后写作立足点选择的训练.其次,在通解全诗的基础上要做到会背、会写.再次,在让学生粗略了解古诗时,如果教师能够仿照《望庐山瀑布》的用词方法“创作”一首七律古诗则更好,比如以此仿写一首我们本土的王屋山.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以往一味背诵解析的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创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能从“写诗”的角度去赏析古诗词.那么,我们古诗的教学将是另外一重境界了.说到这里,有的教师会有疑问,我们教授古诗,至于把问题搞得如此复杂吗?我个人认为有这个必要.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古诗”.从大的方面讲,语文教学承担着对中国灿烂文化继承和发扬的特殊使命.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理所应当地对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做到通晓和积累.从小的方面说,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除了背诵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敬畏,并愿意亲近它们、走进它们,甚至把它们变成今后生活的一部分.我想这才是我们诗词教学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作者单位:济源市教育局)。 2.中华古诗词大会俩位教授中华古诗词大会俩位教授:郦波、王立群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王立群,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3.古文 教授 意思1.官名。 本为对博学之士的通称。至战国末,齐、魏、秦三国设为官,始充当君主的参谋或顾问,与议政事。 秦代沿置,兼有礼官性质,并典守图籍。汉文帝时,博士分诸子专书博士与儒家专经博士。 武帝时设置五经博士及弟子员,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的传授,执教于太学,乃成为传播孔孟学说的国家学官。其职掌为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 东汉以后历代多置之,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有国子博士。唐文学家韩愈曾为四门博士等。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能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 参阅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附录张汉东《论秦汉博士制度》。 ②古代对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 犹后世称人为师傅:茶博士|酒博士。 4.我们为什么要教授古诗词学生立刻安静下来,他们像发掘宝藏一样开始审视这几句诗以及课本中的插图。 刘老师开始在学生中间巡视。时间很快就到了,有个男孩率先高高地举起了右手。 “‘日照香炉’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远远地看着瀑布像一匹布一样挂在石壁上。” “这里的三千尺是一个虚词。” “整个瀑布像从天上落下来一样。” 他的回答让老师有些吃惊。课堂上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总是想让他们提出问题,而当学生过于知晓的时候,特别是他们知晓的程度“等于”或者“大于”自己的预设时,教师就会束手无策。 因为,此时教师会纠结于“应该跟谁走”的矛盾中。显然,刘老师受到了这个学生回答的影响,没有再解析全诗,在几次范读之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你们会用哪个词评价庐山的瀑布呢?”刘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漂亮”“真好”“真美”“很酷”“壮观”,学生依次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看出,刘老师已经开始把目标由“诗”转向“水”了。此时,多媒体被刘老师依次切换出苏轼的《题西林壁》、现代散文《庐山的雾》以及一篇新闻通讯类的文章《大旱中的江南》…… 下课了,我走到旁边几个同学跟前,看到他们在自己的书本上端正地写着:“日照香炉的炉是火炉吗?”“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九天?”“为什么是‘望’庐山瀑布?”看到这些问题,我对刘老师在教学设想上大胆突破感到敬畏的同时,又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一节古诗教学来讲值得商榷。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设定教学目标:1.能正确背诵并书写全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并做到完整口译全诗大意。 3.初步了解古诗写作或鉴赏的方法。 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这样推演教学流程:首先,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全诗的赏析。 在赏析中可以从“望”字入手,这样就可以把作者和读者一起从诗中“拉”出来,站在那个点上对远处的瀑布进行“遥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关键词语的解析,而且还有利于今后写作立足点选择的训练。 其次,在通解全诗的基础上要做到会背、会写。再次,在让学生粗略了解古诗时,如果教师能够仿照《望庐山瀑布》的用词方法“创作”一首七律古诗则更好,比如以此仿写一首我们本土的王屋山。 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以往一味背诵解析的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创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能从“写诗”的角度去赏析古诗词。 那么,我们古诗的教学将是另外一重境界了。 说到这里,有的教师会有疑问,我们教授古诗,至于把问题搞得如此复杂吗?我个人认为有这个必要。 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古诗”。从大的方面讲,语文教学承担着对中国灿烂文化继承和发扬的特殊使命。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理所应当地对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做到通晓和积累。从小的方面说,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除了背诵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敬畏,并愿意亲近它们、走进它们,甚至把它们变成今后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这才是我们诗词教学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作者单位:济源市教育局)。 5.古诗词课到底应该怎么教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小,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 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作于王安石晚年,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创作此诗时,他重返政治舞台,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潇洒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2.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以唐宋为主,兼顾明清。在这一两千年间,中国社会不停地发生着演变。 安治、动乱……动荡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古诗词的演变与繁荣。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 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殊不知,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社会由盛转衰。历经八年安史之乱,经历了两千多个日夜的漂泊,终于传来了土地被收复的消息,杜甫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见,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时代的映射。 3.人文背景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资料。 如《元日》一诗提到了春节的习俗, “桃符”“屠苏”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2 学法引导——厚在策略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品读悟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1.读通读顺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诗 词读通、读顺。 多种方式的朗读是突破诗词“点”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一是可以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学间合作读,以检查字音和节奏的正确性;三是可以个别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检查,明确字音。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诗词内容,是实现“短文厚学”的重要保障。 2.品味含义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了。 每首诗都有“文 眼”,俗称重点字,也就是全诗的“点”。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到“面”,体会诗词的内涵。 因此,品味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3.展开想象 在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这样,文本才会更加厚实、饱满。教师可以结合课前收集 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一是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教授叙事性诗词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李白的性格展开想象:面对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会想什么?学生可以从回忆、盼望、惆怅等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诗中表达的送别的深情,不用教师强调,学生也能理解了。 二是想象故事情节发展。 进行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读写结合,进行扩写。如《赠汪伦》一诗,学生品味词语含义后,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分别时,汪伦会唱什么歌?”“听到歌声,李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从多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后,学生可以将二十八个字的诗歌扩展成上百字的现代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是想象特定环境。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同时,还可以想象特定的环境背景。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进行背景资料补充后,教师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安史之乱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切毁于战火, 那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通常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难理解了。 4.明理知情 通过品味词语含义、多角度想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怀。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次。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一是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如果在学生想象、资料补充的基础上,将杜甫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会更直接触动学生心灵。 二是用音频资料辅助教学。悠扬的古琴、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