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赵氏孤儿的成语托孤救赵“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 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 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 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苟且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 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 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 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 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 程婴无奈只好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 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佯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 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 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2.《赵氏孤儿》中所出成语托孤救赵晋灵公时,赵盾专国政。 灵公死,盾不能讨贼,董狐曰:“赵盾弑其君。”及盾卒,子朔嗣。 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乃治灵公之贼以连赵盾。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朔。韩厥解之不听。 贾乃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朔于下宫,灭其族。赵朔妻,晋成公姊,有遗腹,匿于公宫,生男。 屠岸贾闻之,大索宫中。夫人置儿裤中,祝曰:“赵氏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儿果无声。已脱,赵朔有客程婴、杵臼谋匿之。 遂取他人儿负之山中,使程婴假告赵氏孤儿处。因攻杵臼,杀假孤儿。 而杵臼亦自刎,以明赵孤之真。而不知赵氏真孤,反在程婴处,与之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景公疾,卜之,思欲立赵盾后。韩厥以其实告。 景公乃与厥召群臣,谋立赵孤儿。匿之宫中,名曰“武”。 复与田邑如故。赵武、程婴遂攻杀屠岸贾家,灭其族。 而程婴亦自刎,以事成告公孙杵臼而报之。论曰:尝按赵衰相晋重耳,有功。 而盾相灵公,有大臣体。恩及桑间饿人,则盾亦仁厚长者也。 仁厚岂无后乎?当孤儿置裤无声,天已相之矣。即不借婴、臼亦不死,孤儿固不死也。 后十五年,灭贾而赵以大昌。然则,生死废兴,果由人乎哉?。 3.典故"赵氏孤儿"具体内容是什么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下称《赵世家》)载,晋国赵氏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前597年)遭灭族之祸,史称“下宫之难”。 赵氏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并依靠韩厥等人的帮助复兴赵氏。关于赵氏孤儿的传说,自古以来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一场由忠奸双方演绎的悲喜剧。 《赵世家》的记载是这样的:屠岸贾是晋灵公(因昏庸残暴,被赵氏弑杀)的宠臣,晋景公时为司寇,主管国家政法工作。 屠岸贾要作乱,追究晋灵公被弑一案,借题发挥要诛灭赵氏。当时,与赵氏交往颇深的韩厥告赵朔赶快逃走,赵朔不肯。 在屠岸贾的鼓动下,诸将擅自进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赵朔是赵盾之子,赵同、赵括、赵婴为同父同母兄弟,与赵盾同父异母。),并将赵氏灭族。 赵朔的妻子(史称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姐姐,怀有赵朔的遗腹,逃到晋景公宫内躲藏。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对赵朔友人程婴说:“怎么不同赵氏一起赴死?”程婴答:“赵朔的夫人有遗腹,若幸而生男,我就奉他为主,助他复兴赵氏;若是女孩,我再死不迟。” 不久,赵庄姬生下一男。屠岸贾知道后,便带人到宫中寻找。 赵庄姬将婴儿藏于裙中,暗暗祈祷说:“如果赵氏当灭,你就哭出声;不当灭,就不要出声。”婴儿竟没有出声,逃过一劫。 过后,程婴找公孙杵臼商议:“屠岸贾不会甘心,必定会再来查找,你说怎么办?”公孙杵臼问:“复立孤儿与死哪件事更难?”程婴答曰:“死很容易,立孤难。”公孙杵臼便说:“赵氏先君对你不薄,还是你做难事,我做容易的事,让我先行一步吧。” 于是二人便将别人的婴儿带在身边,藏到山中。程婴偷偷找到诸将说:“程婴不肖,不能保全赵氏遗孤。 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孩子的藏身之处。”诸将大喜,答应了程婴的条件并攻打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假意骂道:“程婴你真是个小人啊!当日不能随赵氏死难,还和我一起商量保护赵氏孤儿,今天却又出卖我。纵然不能立孤,你又怎忍心出卖这孩子啊!”于是抱着孤儿仰天长叹:“天啊天啊!赵氏孤儿何罪?求你们让他活着,只杀我公孙杵臼一人吧。” 诸将不应,于是杀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孩子。程婴从此背负着卖友求荣的骂名,与真的赵氏遗孤一起藏到了山里。 十五年后,晋景公患重病。占卜的人称是怨死的大臣在作祟。 韩厥趁机把当年下宫之难的实情告诉了晋景公,并告诉他赵氏孤儿并没有死。晋景公便将赵武召入,藏于宫中。 待诸将入宫问疾时,晋景公借助韩厥之力胁迫诸将面见并认可赵氏孤儿赵武,诸将与程婴、赵武一起进攻屠岸贾,灭其族。 待到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对赵武说:“昔日下宫之难,大家都能随主人死难。 我不是不能死,我想的是要复立赵氏后人。现在你已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地位,我要到地下报与赵盾和公孙杵臼知道。” 赵武哭着叩首请求说:“赵武愿意劳苦筋骨来报答您的恩德,您怎能忍心离开我去死呢!”程婴曰:“不可以。公孙杵臼认为我能成就复兴赵氏的大业,所以先我而死。 现在我不报与他知,他会认为我没有把事情办成。”于是拔剑自刎而亡。 《赵世家》关于赵氏孤儿一事描写传神,人物对话详细而生动,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一段传奇小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版本二、围绕权利之争,多方参与其中的内讧。 对“下宫之难”一事,历史记载大相径庭。 早些的《左传》是这样描述的:赵庄姬与赵婴有奸情(此事应在赵朔死后不久,属叔叔于侄媳妇**),事情败露后赵婴被赵同、赵括兄弟逐出晋国,并死在齐国。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 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国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 当时,赵武跟着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 不久(根据有关记载推断,应为半年到两年时间),韩厥对晋景公谈起赵衰、赵盾的功绩,称如果他们这样的人都没有后人祭祀,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 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其他典籍如《国语》、《史记.晋世家》(下称《晋世家》)的记载与此相同,整个事件脉络基本清楚。 为什么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载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对史籍所载“下宫之难”的有关资料进行考辩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赵世家》所谓“赵氏孤儿”之说,虚构的成分很多。主要证据: 其一,所谓“赵氏遗腹”的史实不足为信。 《赵世家》对赵朔着笔不多,但赵盾死后,赵朔承袭了他的职位。晋景公三年,赵朔以下军统帅的身份与楚国作战,其政治地位仍高于赵同、赵括、赵婴兄弟。 此后,史料对赵氏家族的记载中便没有了他的消息,可能是英年早逝了吧。而后,这才有赵婴与赵庄姬通奸的说法。 照此时间间隔推理,景公十七年赵庄姬不可能怀有赵朔的遗腹。而另据《左传》记载,“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 《国语.晋语九》亦称赵武“从姬氏于公宫”。可见,“下宫之难”时赵武年幼,跟随母亲依舅父(晋景公)而居。 如此说来,“搜孤救孤”以及公孙杵臼、程婴的相关记载也就不足为信了。 4.求《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及相关资料赵氏孤儿 史记 原文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 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 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 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 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 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 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 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 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觽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 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髃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髃臣固且请立赵后。 今君有命,髃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篃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 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 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赵氏孤儿》的译文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 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 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 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 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 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 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 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 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 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 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 5.《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元杂剧的形成,大约是在金元之际,它的充分成熟和兴盛,则要到元代前期。 这当然有其历史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是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基础。 宋金时代,在瓦舍勾栏等固定场所面向城市民众的各类伎艺演出已经很兴盛。蒙古军攻占北方以后,若干中心城市人口激增,财富更为集中,出现畸形的繁荣。 《马可•波罗游纪》记载的元大都,人口众多,华屋巨室列布,四方珍奇物产汇聚。都市经济的发达使市民阶层相应地壮大,市民不像文人士大夫那么高雅,却比乡村农夫见识要广,戏曲对于他们是很合适的精神享受。 夏庭芝《青楼集》记载,大都的著名杂剧艺人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司燕奴等,当时在观众中都很有吸引力。 蒙古贵族的爱好也推动了元杂剧的兴盛。 蒙古人在很长时期内都没有搞懂儒学到底有什么用,却很重视工匠、艺人的价值。他们中多数人的修养不足以欣赏诗词等高雅的艺术,他们特别嗜好歌舞伎乐。 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专门作家是使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都是简 单粗糖的,这是因为编剧者缺乏较高的文化修养。 元初很长时期废除了科举,大量儒生便从事 戏曲,走上这条谋生道路。这样,有不少文化修养、艺术趣味很高的人投人到这一行业,用他 们的文学专长创作剧本。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既懂得表演,能够粉墨登场,写作才能 又高超,而且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他加入民间编剧团体“书会”,从事剧本创作,对于元杂 剧艺术的提高是很有贡献的。 6.元曲四大悲剧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汉宫秋》:《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梧桐雨》:《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戏曲,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白朴杂剧代表作。 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期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 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 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作者简介: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作者简介:纪君祥,亦作纪天祥,元代戏曲、杂剧作家。 生卒年不详元大都人(北京),是属于年辈较早的作家。与李寿卿《伍员吹箫》,郑廷玉《看钱奴》为同一时代的人,原著有杂剧6种,现仅存2种:《赵氏孤儿冤报冤》,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另《陈文图悟道松阴梦》1剧,仅存曲词1折纪君祥,元代杂剧作家。 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 大都(今北京)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作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 《赵氏孤儿》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明人编刊的《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本。元刊本 4折只载曲词,无科白;明刊本科白俱全,但部分曲词已不同于元刊本,且多出一折。 《赵氏孤儿》写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诬陷,全家 300余口被杀,只有一个不到半岁的婴儿为门客程婴救出,即赵氏孤儿。为了救护孤儿,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献出了生命。 最后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作。 7.赵国和赵氏孤儿有关吗有关系 赵氏孤儿的后人参与瓜分晋国,形成了赵魏韩三国。请看: 春秋时期赵氏于晋文侯时迁至晋国,六世而至赵衰。赵衰曾跟随公子重耳逃亡,后来重耳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赵衰于是权重位高,其后代赵盾、赵武(元代纪君祥著戏曲《赵氏孤儿》中的原型)、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股肱之臣。 晋国在晋出公时期公室卑弱,主要权力被智伯和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 赵襄子其父赵简子,其母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襄子成功地坚守城池,并最终联合韩、魏二家灭智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赵烈侯,是赵国的开国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