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无衣朗诵

1.求《秦风无衣》的朗读音频

《秦风无衣》的朗读音频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

无衣》 如何“与子同袍”? 多数对“与子同袍”的解释是“我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解释有些滑稽。怎么样才能“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 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可怎么打仗哟?怎么行军哟?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这一个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

要想理解 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称著。

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兵 役制,有点儿像满洲人的八旗制度,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斗时就是全战士,武器与军装由部落成员自己准备。《孟子。

滕文公下》 “什一使自赋”的“使自赋”,就是自备甲胄兵器、亲服兵役的意思。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从军者自己置备装备。

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备有武器、军装的,一旦发生 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同袍”“同泽”“同裳”是一个意思。

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 白,实际上却是这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从语气看,“岂日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么?”答:“凭什么说我没有军装 ,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

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就是”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军装。“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

当时,男子到了年龄就要举行成丁仪式 ,通过了成丁仪式就有了参加祭祀与战争的权利,也就得准备武器了。“你有军装么?”实际是说:你有参战的资格么?一个年龄不够的“小 鬼“,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

他自己早已悄悄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鬼,你还小哩,有 军装么?有武器么?嗯!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 的战歌。这份“请战书”表现出渴望 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这就是它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 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与子同袍”的合理解释,就是:我有和你同样的战袍。

“王于兴师”的“王” 教科书注释:“王,指秦王。”其他注家也多是这样认为。

周代,等级制度是极为森严的,王是决不可以乱称的,那可是随意不得的大事。只有周王才可以称王,其余的诸侯依次称公、侯、伯、子 、男,直到春秋末才有人犯—上作乱,自称起王来。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了著名的申包胥哭师的故事: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兵,靠墙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感动了,就“为之赋《无衣》” ,表示出兵的决心。

这说明《无衣》一诗最晚是产生于秦哀公时代的。而秦哀公并没有称“王”,他之前秦国更没有人称“王”。

秦国首次 称王是哀公之后200多年的秦惠文王。秦国无王之称,就不能说“王于兴师”的“王”指秦王了。

这王不是指秦国的国君,那他只能是周王了,但是哪一个周王,就得另外考证了。 “戈矛”“矛戟”“甲兵” 多数注释都很老实,“戈矛”就是“利戈长矛”,“矛戟”就是“长矛大戟”,“甲兵”就是“铠甲武器”,这样字字落实的解释,态 度是认真的,但对于诗来说反是进入了误区。

上古时代,长兵器有戈、矛和二者合—的戟三种,一个人只能操持其中的一种,不可能一个人又用矛又用戈,那是没法作战的。其实,诗 中的“戈矛”“矛戟”全是为了凑足音节的,这“戈矛”“矛戟”实为借代,所指的全是“甲”兵,就是所有的武器装备。

不可强解,不可实解, 一实解了,诗味就没了。 “修我戈矛”的“修”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修”均解释为“修理”“修整”,这是仅看字面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脱离了诗的中 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的是尚武精神、军人气概,可是,“修”要解释成“修理”“修整”,就糟了:临阵磨枪的军人,算是什么好军人?“ 王于兴师“时才想起修理武器,这样的战士还歌颂他干什么?这样的解释有损于诗中人物形象。 其实,“修”与“饰”同义,这个“修”完全可以解释为“饰”。

“王于兴师”时,修饰修饰自己的武器、装备,给自己心爱的武器涂 点色彩,添点饰物,让它更有美感,这才能表现对待战争的乐观主义态度与必胜的信心,这才是战斗者,这才是诗中的英雄。 将“修”解释为“饰”才与诗义相合。

“与子同仇”的“仇” 《诗经》“仇”用了三处,一、《周南。兔》“赳。

2.初一国学经典诵读第一篇无衣

作品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⑴。王于兴师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⑶!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⑷。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⑸!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⑹。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⑺,与子偕行⑻!

词句注释

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白话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创作背景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默武、崇尚军力的作品;第二,认为《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汽、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3.急求一篇 诗经——无衣的赏析

诗经的两篇《无衣》都在下面了。

《诗经·唐风·无衣》赏析 这是一篇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岂曰无衣?七兮。

① 不如子之衣,② 安且吉兮?③ 岂曰无衣?六兮。④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⑤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注释: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③安:舒适。

吉:美,善。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赏析】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

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

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

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

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我们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这篇是写士兵们慷慨激昂,团结抗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⑤!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⑦,与子偕行⑧!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4.《无衣》这首诗的鉴赏

1、《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

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

“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后人以“袍泽”“袍泽之谊”作为异姓兄弟、结义兄弟的代名词,典出于此。

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

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

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2、《诗经·唐风·无衣》此诗与《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而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如《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