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四首金陵

1.王安石金陵四首

选择D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2.《金陵五题》全部诗

唐朝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原文: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译文:

《石头城》

群山环绕那旧都的城墙四围还在,江潮拍击这空城又寂寞地退回。淮水东边升起的依旧是当年明月,夜深时分还一样穿过女墙照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长满了丛丛野草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渐渐地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台城》

台城的六代帝王都竞相奢侈,陈后主结绮楼临春阁最豪华。现在万户千门都长满了野草,就由于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生公讲堂》

当年生公说法鬼神也来听讲,死后一座空堂夜里都不用关门。讲经的高座冷落得积满灰尘,只见一片月光正映照着这院庭。

《江令宅》

南朝的词臣做北朝的客人,回到南朝却只见秦淮河依旧青碧。还有那池台竹树三亩有余,至今人们说那就是当年江家宅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当时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

金陵是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到刘禹锡的时代,这个城市已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它已荒落得差不多成为一个“空城”。根据诗序,当时有人写了五首关于金陵的诗《金陵五题》,刘禹锡有感于这个废弃了的故都,和作了这组诗。

作品赏析

这组诗以大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之变相比衬,抒发怀古叹今之感慨。全诗形象地表明,随着历史的演变,六朝王宫贵族的富贵荣华已成为陈迹,对于图谋权势的帝王将相的沦亡既有悲悯之情,又暗含讽喻之意。诗作借古喻今,情、景、事、理融为一体,场景阔远,寓意深邃,堪称唐诗中的艺术珍品。

《石头城》是组诗的第一首。此诗写石头城故址和旧景犹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华已不复存在,为此引发无限的感慨。诗中句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思想在字面上不着痕迹,而深味其境,则各有会心。此诗寄托诗人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乌衣巷》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台城》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生公讲堂》这是第四首,咏唱金陵的一处佛教古迹。

《江令宅》是组诗的最后一首,咏江令家宅。此诗是作者借凭吊江家宅遗迹,抒发怀古感慨,指出“狎客词臣惑主误国”这一导致南朝灭亡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金陵五题

3.有哪些关于金陵的古诗

《初至金陵》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山川过雨晓光浮,初看江南第一州。

路绕匡庐更南去,悬知是处可忘忧。

《金陵怀古》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秦莫恃栈阁,吴莫恃壍江。

不能恃以德,二国竟亦降。

迩来屡兴废,由险轻万邦。

谁知荒凉城,空存如刳腔。

我今经其下,吊古语愧哤。

嗟哉石头潮,助怒常舂撞。

《金陵雪中》

年代: 宋 作者: 刘过

风幻寒威夜扑人,晓看云脚四垂阴。

牧羝塞上功名泪,骑马蓝关窜逐心。

冷面不春愁菀结,冻须如铁恐萧森。

书炉醉拨灰为子,不为间思暖帐金。

《金陵夜泊》

年代: 唐 作者: 罗隐

冷烟轻淡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金陵道上》

年代: 宋 作者: 释斯植

一望江山去不回,断碑荒草旧宫台。

六朝陈迹皆如梦,夜夜寒潮送月来。

4.古诗: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

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

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