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文言文阅读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①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 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 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 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 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 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 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遂击登闻鼓②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 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③,鞫④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 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 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 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 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取材于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注:①觇(chān)卒:密探。觇,窥视。 ②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臣民提出谏议或申述冤情,在朝堂外设置的鼓。 ③三法司: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④鞫(jū):审讯。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 怙:依仗B.遂击登闻鼓以进 进:举荐C.而往往造妙 造:达到D.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 就:就职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凡是违逆门达的人,门打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他们的罪名B.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等到皇上回朝重新称帝,授予其官职酬谢他的辛劳,大家都称赞C.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 杨埙竟然照直陈述,所说的都处于自己的想法,这在李贤没有料想到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人们也不敢只把他当作一个有才艺的人看待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衣卫门达怙宠骄横,为打击异己网罗他们的罪名,造成许多冤狱,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 B.杨埙有勇有谋,袁彬蒙冤之际他挺身而出,又运用策略揭穿了门达企图陷害李贤的阴谋。C.明英宗去世之后,杨埙揭发检举了门达的罪行,使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袁彬也官复旧职。 D.杨埙天资聪颖,跟随父亲学习泥金画漆的技艺,在继承中有创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答案]6.B 7.A 8.C 9.C。 2.明代诗人张弼写的渡江的诗句赏析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第(2)问: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4)分清修辞,明辨技巧。(怎样写的?)(鉴赏——体悟佳妙)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修辞格:对偶、排比、反复、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互文、叠词。 表达技巧:赋、比、兴,渲染与烘托,对比与衬托,联想与想象,象征与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具体,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炼字也常常作为鉴赏的考查点。 在一首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显得最丰富、最灵活;对于一首诗的理解,“表达技巧”常常最关键、最重要;高考中,“表达技巧”的考查“设点”最多、“考频”最高。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更谈不到上升到理论层面去鉴赏了。 所以只有明辨表达技巧才能体悟诗歌的佳妙,明辨表达技巧是能够进入鉴赏层面去欣赏古诗的保障。 3.七字唐诗袁江头句余亦乘舟归鹿门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敢告云山从此始,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请君试问东流水: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霜凄万树风入衣。 月照城头乌半飞。回看天际下中流。 清淮奉使千余里,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月照开烟树,别意与之谁短长 渔翁作者,吴姬压酒唤客尝。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岩上无心云相逐,惟有幽人自来去: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 琴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 金陵子弟来相送,晓汲清湘燃楚竹,欲行不行各尽觞,欸乃一声山水绿。岩扉松径长寂寥。 烟销日出不见人。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 一声已动物皆静,请奏鸣琴广陵客,四座无言星欲稀。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小题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2分)小题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1分);“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1分);“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1分) 小题1:试题分析:颔联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小题2:试题分析: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 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 这些生活的环境和情趣正是作者性格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