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五言标平仄

1.唐代的五言绝句,每句的平仄规则是怎样的

五言绝句有五种平仄类型,如下:

一: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唐诗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口诀(举例)

律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绝句: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扩展资料:

普通话的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3.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7a686964616f31333431343565算出来了。

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

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

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扩展资料: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4.古诗、七律、五言平仄音有什么讲究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 一般是五言的[2]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 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 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 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 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 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 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5.五言绝句平仄格式(需要押韵的标上韵)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仄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元稹《行宫》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三)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李端《听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四)平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涯《闺人赠远》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扩展资料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绝有仄起、平起二格。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言绝句。

6.关于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请耐心看一下我打的内容,可能略有些长。

你一定是受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这种说法的影响,其实这不很准确,只是为了初学者更快理解平仄而创造的一种理论。

古音与今音不同。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后三者属于仄声,而入声已经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分别派入到今天的四个声调之中,其中进入一声、二声的部分,就不易被分辨出来,你所举例的“郭”、“白”二字就都是今天进入一声、二声的古入声字,这类字的数量很大,多数人在平仄方面的困惑也都由此而来。除此之外,还有极个别的非入声字也存在古今平仄不同的现象:比如“跳”字现在是仄声,古代却是平声;比如“茗”字现在是平声,古代却是仄声,不过这类现象比较少见,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古入声字问题。

所以我们写诗、填词,或是分析前人诗词声律,都应该使用古代韵书,而非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般而言写诗当依《平水韵》,填词当依《词林正韵》,你在百度上搜一下,很方便就可以找到了。

最后再说格律的问题。就你举例的这两句而言,确实都是由于你不识古入声字而造成的困惑,但我似乎也从中发现了你还不清楚格律诗的一些变通。比如你举的李白这首《送友人》,下一句便是一个大拗句“此地一为别(仄仄仄仄仄)”;倒数第二句,又是“挥手自兹去(平仄仄平仄)”,但这却不影响这首诗作为一首五律而存在。事实上格律诗的变体是很多的,完全按照“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四种句式规规矩矩进行创作的诗歌基本是不存在的,但要说明这一块内容又要费不少口舌,我已经打了不少话,就不再说下去了,如果有兴趣可以私下再交流。

7.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

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

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扩展资料: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8.五言律诗的平仄解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齐梁沈约“四声”、“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9.关于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请耐心看一下我打的内容,可能略有些长。

你一定是受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这种说法的影响,其实这不很准确,只是为了初学者更快理解平仄而创造的一种理论。古音与今音不同。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后三者属于仄声,而入声已经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分别派入到今天的四个声调之中,其中进入一声、二声的部分,就不易被分辨出来,你所举例的“郭”、“白”二字就都是今天进入一声、二声的古入声字,这类字的数量很大,多数人在平仄方面的困惑也都由此而来。除此之外,还有极个别的非入声字也存在古今平仄不同的现象:比如“跳”字现在是仄声,古代却是平声;比如“茗”字现在是平声,古代却是仄声,不过这类现象比较少见,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古入声字问题。

所以我们写诗、填词,或是分析前人诗词声律,都应该使用古代韵书,而非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般而言写诗当依《平水韵》,填词当依《词林正韵》,你在百度上搜一下,很方便就可以找到了。

最后再说格律的问题。就你举例的这两句而言,确实都是由于你不识古入声字而造成的困惑,但我似乎也从中发现了你还不清楚格律诗的一些变通。

比如你举的李白这首《送友人》,下一句便是一个大拗句“此地一为别(仄仄仄仄仄)”;倒数第二句,又是“挥手自兹去(平仄仄平仄)”,但这却不影响这首诗作为一首五律而存在。事实上格律诗的变体是很多的,完全按照“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四种句式规规矩矩进行创作的诗歌基本是不存在的,但要说明这一块内容又要费不少口舌,我已经打了不少话,就不再说下去了,如果有兴趣可以私下再交流。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