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蒹葭相比,杂诗在句式这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杂诗与《蒹葭》,在句式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杂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例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杂诗》第五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杂诗也指杂体诗,通指古典诗歌格律体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这些诗多把字形、句法、声律和押韵加以特殊变化,成为独出心裁的奇异之作,一般带有文字游戏性质.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记载十九种杂体诗,实际上可以归为杂体诗类的远不止上述这些.诸如藏头诗,神智体,辘轳体等等.杂体诗多为汉魏六朝时文人所创制,虽表现出一定的巧思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但“终非诗体之正”.南朝人有不少游戏性质的诗作,名目繁多,其中有的汉晋时就有了,但南朝人颇有兴趣地加以模仿.这种种名目,后人总称之为杂体诗,并又加以模拟和发展.唐朝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就都有杂体诗作.以编撰《乐府诗集》闻名的宋朝人郭茂倩,还编过《杂体诗集》,可惜已经失传了.这些诗并无多大意思,但颇能见出巧思.古人说:“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经·卫风·淇奥》)以诗为戏,也未尝不可,就像现在人们要说笑话、猜谜语一样.因此明朝人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云:“今总谓之杂者,以其终非诗体之正也.博雅之士,其亦有所不废焉.”《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同乐不能分.《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就是比喻(明喻、暗喻).“兴”,为“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朱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蒹葭》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蒹葭》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蒹葭》的作者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2.【古诗《山中杂诗》句句有景,写了哪四个景诗作主题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赏析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诗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写作特点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3.杂诗七首其一翻译古诗文网杂诗七首·其一 魏晋: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注释 北林:泛指树林。《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极,至,到达。难任,难以承担。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翘(qiáo):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景:通影。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4.山中杂诗(全诗)《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 全诗如下: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简析: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5.《己亥杂诗》全诗有哪三个层次《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的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己亥杂诗》全诗层次分明,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明确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社会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这一思想,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变革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民族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些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大气磅礴。 诗人热情地渴望社会变革,而且还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我们分明真切地听到诗人发自内心的热情的呼喊:天 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中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