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举唐诗宋词三大家的代表作唐诗: 浪漫主义代表--李白.(人称诗仙。 特点大气 富有想象力.浪漫。比如望庐山瀑布..比如月下独酌..比如将进酒..) 现实主义--杜甫.(诗圣。 他的诗称为"时史"因为一生关心民众疾苦嘛。比如三吏.三别。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山水田园派--王孟 (王维和孟浩然) 边塞派--王昌龄(他的诗也不错)、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很有气势厄..) 晚唐--李商隐(呵呵..很喜欢他 喜欢这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还有这个..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哦.对了。他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是"大李杜"嘛。 杜牧还是多不错的。) 宋词: 豪放派--苏辛(苏轼和辛弃疾) (苏轼我很喜欢了。 算作豪放派绝对够实力比如赤壁赋.但是苏轼也是个很有性情的人。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对亲人的思念 对未来的希冀..比如记承天寺夜游里被贬后的抑郁乐观相加杂的心情.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的深情。 比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淡淡的无奈与忧伤.) (辛弃疾也很不错啊。喜欢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很壮阔的军营场面..写得豪气又不缺细致.也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壮志。 不仅是个好词人,也是个骁勇善战的好将军) 婉约派--李清照 .柳永 (李清照 .历史上都少见的才女..婉约自然比其他男词人更胜一筹..基本首首都是好词。所以我也就不介绍了 ..) (柳永。 本来是写词给青楼女子唱的..由于当时很流行..居然名垂千古了..真不错啊。) 另外提一个 .李煜.(南唐后主。 只爱诗词美人..结果国破人亡.沦为阶下囚..但是他的相见欢..虞美人..都还是很有名呢.个人很喜欢这首 :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列举唐诗宋词三大家的代表作唐诗: 浪漫主义代表--李白.(人称诗仙。特点大气 富有想象力.浪漫。比如望庐山瀑布..比如月下独酌..比如将进酒..) 现实主义--杜甫.(诗圣。他的诗称为"时史"因为一生关心民众疾苦嘛。比如三吏.三别。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山水田园派--王孟 (王维和孟浩然) 边塞派--王昌龄(他的诗也不错)、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很有气势厄..) 晚唐--李商隐(呵呵..很喜欢他 喜欢这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还有这个..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哦.对了。他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是"大李杜"嘛。杜牧还是多不错的。) 宋词: 豪放派--苏辛(苏轼和辛弃疾) (苏轼我很喜欢了。算作豪放派绝对够实力比如赤壁赋.但是苏轼也是个很有性情的人。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对亲人的思念 对未来的希冀..比如记承天寺夜游里被贬后的抑郁乐观相加杂的心情.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的深情。比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淡淡的无奈与忧伤.) (辛弃疾也很不错啊。喜欢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很壮阔的军营场面..写得豪气又不缺细致.也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壮志。不仅是个好词人,也是个骁勇善战的好将军) 婉约派--李清照 .柳永 (李清照 .历史上都少见的才女..婉约自然比其他男词人更胜一筹..基本首首都是好词。所以我也就不介绍了 ..) (柳永。本来是写词给青楼女子唱的..由于当时很流行..居然名垂千古了..真不错啊。) 另外提一个 .李煜.(南唐后主。只爱诗词美人..结果国破人亡.沦为阶下囚..但是他的相见欢..虞美人..都还是很有名呢.个人很喜欢这首 :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盛唐诗坛三大家一、盛唐前期的几位诗人 经过盛唐近百年的孕育与发展,到了唐玄宗即位,唐诗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在开元天宝之际,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诗坛上大诗人层出不穷,佳作如林,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盛唐诗歌。天宝十二载,殷璠曾选了自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以常建、李白、王维为代表的二十四位诗人的诗歌一百三十四首(实际今存130首),为《河岳英灵集》,他在序中称他选择的标准是“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所描述的这种既讲究声律,又兼有气骨,文质结合,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诗歌美学品格,正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当然,这个局面的到来也有一个过程,殷璠在《序》中还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因此,这里先介绍几位开元前期的几位诗人。 1、王湾,生卒年不可考。今所知他约在先天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薄,开元五年后曾参预《群书四部录》的修撰,大约卒于开元中。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远,非人力。” 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句子,便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余四句分别是:中唐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和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据说当时的宰相张说非常喜欢这两句诗,曾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者以为楷模式。 2、张说(667-730),字道济,或字说之,洛阳人。 官至中书令,封燕国公。当时苏 被许国公,二人均善为文,朝廷的大述作多出二人之手,因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他在当时文坛上地位显赫,很多文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聚集于他的门下,玄宗曾称为“当朝师表,一代文宗”。由于他一生曾三任宰相,也曾任边镇节度、贬谪岳州,因此他的诗除大量应制诗外,还有不少朴实凄婉之作,特别是贬谪岳州之作,凄婉而有情致,人谓“得江山之助”。 他的作品中,《邺都引》一诗,慷慨悲壮,已具有盛唐七古情韵。诗中凭吊邺都,赞扬曹操的英雄业绩,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 沈德潜曾评云:“声调渐响,去王杨卢络体远矣”。(《唐诗别裁》),所以也是盛唐诗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作家。 3、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曾先后任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二年迁中书令,为贤贤明,正直不阿,是盛唐时期难得的名相,后为李林甫所排挤,开元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病卒于曲江。 有《曲江集》二十卷,存诗二百余首。 张九龄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大致有两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他是一个好文的宰相,对于形成盛唐诗坛的彬彬之盛的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开元初年开始,他以左补阙的身份,用右拾遗赵冬曦主持吏部考选,前后数次,都被称为详正公允,此后二十年间,他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尤以文士为多,许多优秀诗人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如孟浩然、卢象、王维等等。 由于他的提拔和奖掖了一批能诗能文的人才,自己也成为事实上的文坛领袖,并进而在诗坛上形成了好文的风气。二是他的创作实践,他以简约清淡之笔扭转齐梁之浮艳,同陈子昂以古朴豪迈抨击六朝的效用是一致的。 胡应麟《诗薮》评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者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卷以风神者也。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之而诗品乃醇。” 他的《感遇》十二首是贬荆州时所作,与陈子昂的《感遇》相似,都是托兴讽谏之作。 4、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官至太子宾客,秘书少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年八十六而卒。 为人性放诞嗜酒,善草隶,自号“四明狂客”(四明山在今浙江鄞县西南百五十里)。今存诗十九首。 其中绝句写得十分清新, 5、王翰(生卒不评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张说入相期间,曾荐引其入朝任秘书省正字,为人性豪荡,恃才不羁,在登进士后赴吏部诠选时,他将海内文士分为九等于吏部东街张榜公布,第一等中仅三人,除张说、李邕外,就是他自己。喜纵酒游乐。 今存诗十四首,多壮丽之词,《凉州词》其一是他的代表作。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此外还包括裴迪、常建、储光羲、綦毋潜、祖咏、张子容等。 (一)孟浩然 1、生平概况 孟浩然,襄阳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年辈较老的诗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689),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比王维、李白大13岁。 关于他的生平,《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比较简单,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 4.唐诗三百首的出处《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5.唐诗三百首“诗鬼”李贺为何无缘《唐诗三百首》 -------------------------------------------------------------------------------- 作者: 雨打芭焦 类别: 小说杂文 总点击: 97 推荐票数:0 最后更新: 2005-10-28 6:07:12 偶得闲暇,欲让小儿背唐诗。 不料他却说:“我不要背唐诗,我要看奥特曼。”闻听此言,心里着实恼火,这竖子 !迫我淫威,小儿嘟着小嘴,手里却委实拿了奥特曼,心不在焉嘴上跟我读诵唐诗。 见此情形,我顿生凉意,哪有好心情教?罢了,就此吧。 回到书房,我却把《唐诗三百首》的目录仔细翻看了一篇。 看着看着,我蓦地发现,天!这里面竟然没有“诗鬼”李贺的一首诗。于是,我翻阅了另外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结果令我同样大失所望。 我那一刻竟然有些傻了,傻我自己,竟然不知《唐诗三百首》不曾录取 “诗鬼”半句之诗。掩卷深思,不禁喟然长叹:天忌英才,让其早逝!人妒鬼才,又为那般?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绮丽的高峰,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 其诗歌浩如烟海,诗人层出不穷。这个朝代出现了“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狂”等大家。 不过作为晚唐代表诗人之一(另一个是李商隐)的李贺却无缘《唐诗三百首》,这的确让人无法理解和难以释怀。在我查看了《千家诗》里面,同样没有李贺之诗。 他的诗只有在《全唐诗选》里才有。这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思想深刻,风格独特,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险韵奇字,与唐朝其他诗人风格迥然不同。 他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长吉体”,对李商隐、温庭筠均具有很深的影响,形成了一个诗歌的新流派,是晚唐时代诗坛独放异彩之奇葩,对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鬼”李贺,字长吉。 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死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生平多病而坎坷,英年不幸早逝,只活了27岁。 据《新唐书•李贺传》记载:他7岁就能作诗,15岁时,所作乐府数十篇,被乐工配曲广为弹唱,名声轰动京城。当时的文坛大家韩愈、皇甫湜对其诗才存有怀疑,便一同登门,要李贺当面作诗。 李贺于是当即作诗一首,诗名为《高轩过》。二人大惊,称为奇才。 李贺显赫的名声与他的天才与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尽管体弱多病勤奋不也:“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又尽管其心怀大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鸣呃”。元和二年到五年李贺到长安应试考进士,一些忌才妒能之小人,于是散布流言,制造各种借口,认为李贺之父名“晋肃”,“晋”字与“进士”同音,触犯了家讳,不能应试。 这真应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韩愈代为不平,专为写了《讳辩》一文,主张“不讳嫌名”,但终究无济于事。李贺在备受排挤、压抑和无缘科仕的遭遇下,在饱受病痛的折磨家境的凄凉世态的炎凉下,最终在渭水寒光的凄凉中,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于元和十一年在他的老家昌谷告别了人世。人们为寄托哀思,说他离开人间,是因天帝新建白玉楼,要他撰写碑记。 这浪漫的后面,却透出人们对现实 的无奈:人间不容,天上容。 李贺生前共有243首诗。 其诗交给好友沈子明,沈请杜牧作序,于是得以流传后世。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份承袭了屈原楚辞《山鬼》、《国殇》、《悲回风》等篇的风骨,如《神旋曲》、《雁门太守行》还有他喜欢的《铜仙人辞汉歌》等;他的另一部分则很现实 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农生活的艰苦。 他以乐府诗著称,早年与诗人李益合称“乐府二李”。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桃花乱落如红雨”,“雄鸡一唱天下白”等句都已成了千古绝唱。 这么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却无缘《唐诗三百首》。就连那些甚为平平如杜秋娘,不知其名的无名氏都有诗选入。 这的确是件怪事。现在大家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选编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家入选《唐诗三百首》。 他所选编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据说很有权威性。就“蘅塘退士”这人的资料,我手中不多。 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从这可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也。 它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合符科举致仕的标准,从而打入冷宫。因为《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休不得”。 “蘅塘退士”有权不喜欢长吉的诗,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只是他用这种方式来对待一位生前遭受百般磨难的天才诗人,这是很不公平的。 这让我想起张爱玲不能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样的遭遇。难道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人间少有的缘故吗?天!这是何其的不公哦…… 2005年8月28日凌晨于听雨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