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1.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2.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

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

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

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3.【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详情请看《泊船瓜洲》(王安石)、《秋

Ⅰ——数重山:几重山.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聒碎:“聒碎乡心梦不成”,这里指帐篷外,寒风溯雪之声惊醒了将士们的思想梦,更加怀念家乡.Ⅱ《泊船瓜洲》描写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心中十分惆怅.季节_未知 景物_月亮 诗人触景生情,写下此诗抒发情感.《秋思》是诗人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季节_秋 景物_秋风 此诗叙述寄家书的事情,抒发思乡之情.《长相思》是描写出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一首词.写的是戍边打仗的将士,在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夜不能寐的情景.季节_冬天[自认为- -。

]景物_雪Ⅲ以上三首诗词根据不同的季节,抓住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虽然表达方法不同,有写景抒情、叙事抒情以及写景、叙事相结合等方式,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思念家乡.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Ⅳ至于故事- -.没有.就是写比如说,张籍遇到老朋友正好要路过家乡,老友相见的喜悦可以略写一下,然后回家时写家书,将信递给捎信人时的千叮咛万嘱咐,看着捎信人即将离开又立即夺过信件,然后又检查一遍.说白了就是把诗意写得更细致,中间可以多些对话描写什么的.。

4.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内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释义】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注释: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③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简单的意思: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能不想念江南? 今译 :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忆江南①。

5.六年级10课古诗三首资料

10、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朝露----日希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东到海-----复西归?不努力-----徒伤悲!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出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布置作业。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6.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三首古诗的诗意

独做敬亭山: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不肯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诗人静静的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的看着诗人.世界上大概只有他愿和我做伴吧,真实难得一知己!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了.望洞庭: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拖着清清的田螺.忆江南: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 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料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光水碧,由于江 花红,所以江南显得更加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7.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910.net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910.net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910.net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plete=1&hl=zh-CN&newwindow=1&q=%E4%B9%A1%E6%9D%91%E5%9B%9B%E6%9C%88%EF%BC%8C%E5%9B%9B%E6%97%B6%E7%94%B0%E5%9B%AD%E6%9D%82%E5%85%B4%EF%BC%8C%E6%B8%94%E6%AD%8C%E5%AD%90%29%E6%95%99%E5%AD%A6%E8%AE%BE%E8%AE%A1&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