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课堂实录

1.现代诗歌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厚实起来

【摘要】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为突破口,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长处及其问题,并对现代诗歌教学作了较深入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诗歌 阅读教学 朗读 解构文本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中学语文老师每每遇到讲授现代诗歌,要么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弃之让学生课外自学。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老师们总觉得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主题鲜明,学生读得明白,老师没什么好讲的。即使讲也就是读读记记,课堂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很多讲优质课、研讨示范课的语文老师都不愿踏这个雷池。诚然,教好现代诗歌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选好侧重点,找准切入点,看似浅显易懂的现代诗歌,教师就能在课堂教授中使之逐渐厚实起来。

下面以练海红老师的课为例,浅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三点”:悟读”、“解构”、“入情”.一、悟读。所谓“悟读”,就是对诗歌进行有感悟有感情的朗读练老师这节课在朗读的教学上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上课之前播放有配乐朗读,这虽不是师生的课堂朗读,但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细节,有助于营造氛围,激起情趣。在介绍完作者写作背景后,再安排学生齐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抒情基调。

在老师引导学生对学生自己齐读课文做出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比较自己和老师的朗读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对老师的范读表示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激起学生朗读兴趣。应该说,到此,练老师的朗读教学开始收到效果。

假如练老师能够抓住教学机遇进一步深入下去,继续引导,“为什么老师的朗读比你们的要好”、“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什么”、“你们的朗读在哪些地方还要下些功夫”、“你们应该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朗读要体现诗歌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由朗读到有感情的朗读,进而进入角色的悟读,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悟和学生主观感受,通过朗读融合起来,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由读入,再由读出,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

语文教学,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应该有学生的悟读、教师的范读与领读。笔者非常赞同“诵读课文比制作课件难多了”的观点,因为诵读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内在的修养。

难怪有人说,语文课就本质来说就是“读书课”,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二、解构。

所谓“解构”,就是解释诗歌的意象(意境),进入诗歌的隐喻视界,再创诗歌的新的境界从练老师这节课的重点来看,着重是在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在引导学生解读本文意象之前,练老师安排了师生共同回顾几首传统的送别诗,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的“离别诗”在表现手法、在意象的选取上的一些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再别康桥》意象选取上的不同之处。

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符合“将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教学理念,好就好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彰显了教师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语文教学视野。在经过这样一个环节的铺垫之后,练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上,教学设计也很精致。

比如先找出“意象”:云彩、柳、青荇、泉、星辉、夏虫。第二步找出修饰语“西天”、“金”、“油油”、“清”、“斑斓”、“沉默”,并引导学生分别说出这些词语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导学生说出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春恋、惜爱”、“清新、飘逸”、“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扬”、“回到现实、惆怅低落”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使课堂教学显得很有层次感,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字词入手)和学生阅读的认识规律(从感悟认识到审美体验)。

刘勰《文心雕龙》有曰“积字成句,积句成章”。这些说明,对文章的解读应该从字、句开始,如果脱离了字和句,情感体验、人文素养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了。

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离开了辨词析句,又何以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新课程非常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做到这一点?所谓“工具性”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应该从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入手,比如字、词、句,比如表现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读训练等等。假如把对意象的解读和师生的悟读割裂开,就能使教学前后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但是,如能通过创设情境,让师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隐喻性意象,建构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那么就可使前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度而来,同时又关注并引导了学生“在解读诗歌隐喻的过程中,凭借诗歌语言进入彼类事物与此类事物建构的隐喻空间,调整自我的认知和。

2.律诗二首教学实录有哪些教学环节

今天学习《律诗二首》。

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生甲朗读《过故人庄》。

生乙朗读《游山西村》)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泰,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儿老师板书:朗读》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师:“斜”字可以读为“xiá”,“家”、“斜”、“花”是押韵的。好,咱们再来吟诵一次。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学生再次吟读《过故人庄》)师:这一次味道就读出来了,老师为你们喝彩。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游山西村》)师:“夜叩门”三个字还要读得有意境一点。

(老师吟读:“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

(学生齐声吟读《游山西村》)师: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

(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游山西村》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老师示范)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师: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师: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生:“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师: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

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师: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故人庄》。我来读诗,你们译。

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王昌龄《芜蓉楼送辛渐》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离别的黔淡气氛。

B、第二句写清晨辛渐即将登舟北归,“我”想到他不久就要隐没于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C、三、四两句是作者以冰壶设喻赠勉,寄望于洛阳亲友:日后依然冰清玉洁,永远坚持操守。

D、全诗既有唐诗中常见的“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的特点,又有“深厚有余,优柔舒缓”的独特风格。 [说诗] 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把水尉、校书郎,谪岭南。北还后又于天宝初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再贬龙标尉。

安史之乱中被闾丘晓所杀‘编选《唐诗别裁》的清代诗人、诗论家沈德潜《说诗语》云:“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这里讲的“王龙标”即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其七言绝句成就最高,“绝伦逸群”,被誊为“七绝圣手”。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其七绝为“神品”。 《芜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昌龄的诗“缜密而思清”。这首七绝便是典型一例。

芙蓉楼遗址在江苏镇江,那一带旧时系吴、楚之地,王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在此饯别。绝句从夜里满江寒雨悄然而来,写到隔日天亮江边送别。

一“入”一“送”,相承相应,有情境,有过程。由于辛渐此去将与诗人洛阳的亲友相会,引起诗人的一种推想,推想他们会相问近况,从而导出临别寄语,其间转折过渡,自然浑成。

四个七言诗句,把至为丰富的内容安排得这样周密,其思路多么清晰!不用说是写诗,就是为文,也可从中得到宝贵的启发。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人中独树一帜。

这一点我们只要把他送别辛渐的这一首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加以比较,就能有所领会。诗人写到与好友辛渐离别之际楚山也感到孤单,其依依惜别之情便跃然纸上。

当然,临别寄语也是送别诗中寻常之笔。但王昌龄在此却另出新意。

他不直写怀念之情或报平安以慰亲友,而是借临别嘱咐,自明心志。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

南朝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比喻人品的高洁清白,但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更为人们传颂。从整体构思来看,王昌龄的写法有独特之处,其思想内容也深深切合这位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王昌龄因“不谨细行”,竞致“谤议沸腾”,被贬谪岭南。有人说这首诗是他再度被贬为江宁丞后不久写的。

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的,是自己决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王昌龄到晚年还被贬为龙标尉,最后竞于安史之乱期间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

了解了他这些悲惨遭遇,回头再读此诗,更要为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所感动。虽然遭受贬斥,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即使积毁能够销骨,众口可以铱金,也销熔不了他的一颗“冰心”,何况又是置之于“玉壶”,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联。

他要用以告慰亲友的,就是这样一颗表里澄澈的纯洁之冰心! [解题] C项不确切。这里的“相”是偏义复词,“相问”是指“问起我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的一颗心(依然)如同冰在玉壶(那样莹洁)!”这显然是诗人在表明自己坚贞的品德和高洁的志操,表明他心地光明磊落,蔑视谤议,虽遭贬滴仍“内怀冰清,外涵玉润”。尽管有人还体会到其中也有与友人共勉的意思,但若离开他自明心志这一要旨去讲他寄希望于友人,那就有悖原意了。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

4.如何打造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高效课堂

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现行的人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必修的五本教材中所选的诗歌讲授篇目就有近二十 首,拓展内容更是数量庞大。诗歌作品上起《诗经》,如《氓》、《采 薇》,下迄当代新诗,如《雨巷》、《再别康桥》,体式各别,风格各 异,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 了这样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 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 我任教高二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 的学习兴趣和我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 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课本的扉页上和摘抄的笔记本上都认真地写着最 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 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 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我在课 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这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隐 隐有些担忧。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甚至有学生会在 我要求背诵一些课外诗歌名篇的时候说“老师,这个高考又不考,不要 背了。”

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抱怨说“老师,讲诗歌的课太乏味了,那么 几句话翻来覆去的讲好几节课,我们都瞌睡了。”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面对此种状况,我开始去探索如果能让诗 歌教学的课堂高效,更好的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 是高效呢?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又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呢?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 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 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 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 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 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 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 发的愉悦交往过程。对照上述高效课堂的标准,我发现自己当前的诗歌 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只注重了对诗歌中具体 的表现手法和中心思想的鉴赏,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重视。

第二,诗歌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多属于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和答题技 巧,诗歌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缺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缺少自主的思考与感悟。 第三,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很好的利用教辅资料,多媒体等教学辅 助手段,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较少,使得课堂不够生 动丰富,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致高涨。

第四,讲练关系处理不好,表现在:课堂练习设计不精,教学与练 脱节;以讲代练,教与学脱节;有布置无反馈,练与评脱节。 对于上述不足,我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也自己总 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对此我下面将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课前准备: 1.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和搜集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资料,观看名师诗歌教学的课堂实录视频,听师傅以及教研组各位老师诗歌教 学的课,从中学习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 2.备课过程中加强对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探究,多设计侧重学生自 主学习、互动互助的环节,将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方法与 新型的创新型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相结合。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改变以往的从介绍作者生平、诗歌写作背景等内容 的传统模式入手,而是借助歌曲、照片、漫画等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如,在讲李商隐的《马嵬》之前,先给学生播放李玉刚《新贵妃醉酒》的演唱视频,从而引出唐明皇、杨贵妃二人爱情故事,以此切入诗歌。

又如,在讲《蜀道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蜀道的照片,让他们直观的 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对诗人对友人过蜀道的担忧之情有所体会。通过这 些新颖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更加直观 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经典的“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流程,将 该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诗歌教学的特点紧密融合,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 己的高效诗歌教学之路。以下以陆游《书愤》的课堂教学环节为例,阐 述我在构建诗歌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1、“先学”,即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先进行 自学。

该环节中教师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 学要求自学,老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自学结束后让学生汇报 自学结果并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以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这首诗歌的。

5.如何打造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高效课堂

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必修的五本教材中所选的诗歌讲授篇目就有近二十首,拓展内容更是数量庞大。诗歌作品上起《诗经》,如《氓》、《采薇》,下迄当代新诗,如《雨巷》、《再别康桥》,体式各别,风格各异,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了这样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 我任教高二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我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课本的扉页上和摘抄的笔记本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这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隐隐有些担忧。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甚至有学生会在我要求背诵一些课外诗歌名篇的时候说“老师,这个高考又不考,不要背了。”

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抱怨说“老师,讲诗歌的课太乏味了,那么几句话翻来覆去的讲好几节课,我们都瞌睡了。”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面对此种状况,我开始去探索如果能让诗歌教学的课堂高效,更好的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呢?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又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呢?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对照上述高效课堂的标准,我发现自己当前的诗歌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只注重了对诗歌中具体的表现手法和中心思想的鉴赏,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

第二,诗歌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多属于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诗歌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缺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缺少自主的思考与感悟。 第三,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很好的利用教辅资料,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较少,使得课堂不够生动丰富,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致高涨。

第四,讲练关系处理不好,表现在:课堂练习设计不精,教学与练脱节;以讲代练,教与学脱节;有布置无反馈,练与评脱节。 对于上述不足,我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也自己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对此我下面将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课前准备: 1.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和搜集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资料,观看名师诗歌教学的课堂实录视频,听师傅以及教研组各位老师诗歌教学的课,从中学习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 2.备课过程中加强对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探究,多设计侧重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互助的环节,将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方法与新型的创新型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相结合。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改变以往的从介绍作者生平、诗歌写作背景等内容的传统模式入手,而是借助歌曲、照片、漫画等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如,在讲李商隐的《马嵬》之前,先给学生播放李玉刚《新贵妃醉酒》的演唱视频,从而引出唐明皇、杨贵妃二人爱情故事,以此切入诗歌。

又如,在讲《蜀道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蜀道的照片,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对诗人对友人过蜀道的担忧之情有所体会。通过这些新颖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经典的“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流程,将该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诗歌教学的特点紧密融合,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效诗歌教学之路。以下以陆游《书愤》的课堂教学环节为例,阐述我在构建诗歌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1、“先学”,即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先进行自学。

该环节中教师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老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自学结束后让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并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以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首先向学。

6.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

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已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令人忧虑。一、重视力度不够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编者精心挑选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诗词,但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要求,而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要抓住背诵和默写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思想误导了一大部分学生,他们往往只为了考试而背诵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二、朗读目标模糊、形式单一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提出要求、目标,朗度的形式单一,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这对真正鉴赏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三、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内容摸不着北,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四.中考中学生得分率低,赏析方法欠缺近年来,中考也对古诗词鉴赏更为重视,古诗词赏析题几乎已经成为固定的考察对象。

古诗词赏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学生在此类题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诗意,即读不懂诗歌;2.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情感;3.不能赏析佳词妙句;4.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不能体会,更谈不上运用诗歌。

中考中这几类题型失分非常严重。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带给学生愉悦精神享受的古典诗歌却使学生心生厌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研究真的是非常必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又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这一课题包含了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是“初中语文”;第二个是“古典诗词赏析”;第三个是“方法探究”。 这三个概念中的前两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后一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初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典诗词赏析”: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语文试题中总要设置些简单的古典诗词鉴赏题,来检测中学生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及中考复习时加强指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训练,以达到鉴赏的目的。“方法探究”: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要求来看,赏析点主要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及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基于此要求,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适合初中生鉴赏的方法。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仅仅是针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旨在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鉴赏古典诗歌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第一阶段2012年5月: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5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任迎军负责、王晓娥、付应飞,李小茹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第二阶段(2012.9.1—2012.9.10):准备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

撰写开题报告,获取专家指导。第三阶段(2012.9下旬—2013.8):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前半期(2012.9月—2012.11月):全组参与完成理论学习,通过会议交流讨论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资料分类。后半期(2013.元月—2013.8):研究阶段 撰写中期报告围绕搜集的学生老师反映的问。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