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公刘 翻译 谢谢~~~~[题解] 这是周人叙述历史的诗篇之一,歌咏公刘从邰迁豳的事迹。 第一章写起程之前。第二章写初到豳地,相土安民。 第三章写营建都邑。第四章写宴饮群臣。 第五章写拓垦土田。第六章写继续营建。 [注释] 1、笃:厚。每章以“笃”字起头,赞美公刘厚于过人。 “公刘”,后稷的后裔。公是称号,刘是名。 2、居、康:都训“安”。这句是说公刘在邰不敢安居。 3、埸(易yì)、疆:都是田的界畔。疆是大界,埸是小界。 这句是说修治田亩。 4、积:在露天堆积粮谷。 仓:在屋内堆积粮谷。以上都是叙述在邰地故居的事。 5、糇(喉hóu):干粮。 6、橐(驮tuó)、囊:都是裹粮的用具,就是口袋。 囊有底,橐无底(盛物则结束两端)。 7、辑:和。 用:犹“而”。这句是说公刘要使人心和谐,国族光大。 8、干:盾。戚、扬:都是武器,斧类。 9、爰:犹“于是”。方:始。 启行:开辟道路。 10、胥:相察,和《大雅o绵》(Y-077)篇 “胥宇”的“胥”相同。 斯原:指豳(今陕西邠县)地的原野。 11、庶、繁:言陆续随公刘迁来的人多了。 12、顺:安,和。宣:通“畅”。 这句连下句是说众人情绪和畅,安于新土,没有长叹的人。 13、巘(演yǎn):不连于大山的小山。 这句和下句写公刘上下山原,相察地势。 14、舟:通“周”。 周,环绕,带。这一问句的作用是引起对于公刘身上佩件的描写。 15、鞞(俾bǐ):刀鞘上端的饰物。琫(绷běng):刀鞘下端的装饰。 容刀:佩刀。这句是说用玉、瑶装饰鞞、琫. 16、逝:往。 百泉:众泉。 17、溥(谱pǔ):大。 18、觏(够gòu):见。京:豳之地名。 当在南冈之下。 19、师: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 京师就是京邑。京师连称始见于此,后来才成为天子所居城邑的名称。 20、于时:即“于是”。处:居住。 21、庐、旅:二字同义,寄。疑原作“庐庐”或“旅旅”,和上下文一律用叠字。 以上二句是说使常住的人有住处,远来暂居的人有寄托处。以下二句描写众人笑语欢乐。 22、依:言安居。上章“处处”是众民定居。 这里“斯依”是君长定居。 23、跄跄(枪qiāng):行动安适貌。 济济:庄严貌。 24、筵:竹席,铺在地上。 俾筵就是说使众宾就席。几:坐时凭倚的用具。 25、登:谓登席。依:谓凭几。 26、造:犹“比次”。曹:群,指众宾。 席位是按尊卑排定次序的,众宾坐定以后次序就很清楚了。 27、豕(使shǐ):猪。 28、牢:猪圈。 29、酌之:言使众宾饮酒。 匏(刨páo):匏爵。一匏破为二,用来盛酒,叫做“匏爵”。 30、宗:宗主。君之宗之:就是为之君为之宗。 之指众宾,也就是众臣,与上文一致。 31、溥:广。 既溥既长:言土地开垦面积已很大。 32、景:日影。 这里作为动词,言测日影定方向。冈:登冈。 33、阴:山北。阳:山南。 34、其军三单:“单”读为“禅”,更代。言成立三军而用其一军,更番相代。 35、度(夺duó):测量。 36、彻:治。 以上三句似谓使三军轮流度测隰(席xí)原,从事治田。 37、阳:日。 山的西面夕时见日,所以叫夕阳,正如山东叫朝阳。这句是说扩展种植的土地,开辟山的西面。 38、豳(彬bīn):古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允:实在。 荒:大。这句是说豳人的居地确是很广大了。 39、馆:建房舍。这句是说造宫室。 40、乱:于水的中流横渡。 41、厉:即砺,糙石,用来磨物。 锻:又作“碫(段duàn)”,椎物之石。砺、锻都是营建时需要的东西。 42、止基:言居处的基址。理:治理。 43、有:犹“众”。这句是说来居住的人众多。 44、皇:涧名。这句是说人夹皇涧而居。 45、过:涧名。溯:向。 这句说或面向过涧而居。 46、止、旅:常住者和寄住者。 密:安。这句是说止居的人众多。 47、芮:亦作“汭(锐ruì)”,水流曲处岸凹入为汭,或叫做“隩(遇yù)”,凸出为“鞫(居jū)”。之:犹“是”。 芮鞫之即:就是说就水涯而居。或许有陆续迁来的人,所以再作一番安顿。 [余冠英今译] 好心的公刘,他不敢安居只顾忙。忙着修田界,忙着谷上仓。 干粮收拾好,各种袋子装。他要团结大众争荣光。 大伙儿张开弓,盾牌、长矛、板斧都扛上,迈开脚步向远方。 好心的公刘,看准了这块地。 人民越聚越多,个个都觉满意,没有一个人叹气。他一会儿上山冈,一会儿下平地。 腰里带着啥东西?玉石多么美,装饰刀鞘的头和尾。 好心的公刘,走向众水泉,观看广大的平原。 他登上南冈,发现了叫做京的地方。就在京邑的旷地,长住的安了身,寄居的有了房。 到处有谈笑,到处闹嚷嚷。 好心的公刘,在京邑安家停当。 臣僚们走来严肃安详。叫他们就竹席、就矮几,身靠矮几坐席上,次序分明列成行。 把猪赶出圈。用瓢舀酒浆。 让大家有吃又有喝,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 好心的公刘,开辟土地宽又长,观测日影上高冈,勘察山南和山北,看看流泉去哪方。 成立三军轮班用,洼地平地都丈量,开出田地产食粮。丈量展到山西方,豳人的土地真宽广。 好心的公刘,在豳又把房屋建。横渡渭水河,把磨石采又把碫石搬。 房基墙脚都修筑,人多力众真可观。皇涧两岸都住满,顺着过涧向上展。 定居大众都安顿,一直住到芮水湾。 2.度其夕阳 豳居允荒的意思1. 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出处《诗经 公刘》。 译文“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真是广大。” 度:测量,目测,观察。 夕阳:《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 豳 bīn : 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豳居:豳这个地方。 允荒:确实广大。 2. 《诗经 公刘》原文: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3.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真是广大。 3.棠棣诗经翻译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没有正常家庭生活,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4.<翻译>诗经1、瓞(迭dié):小瓜。 诗人以瓜的绵延和多实比周民的兴盛。 2、土:读为“杜”,《汉书o地理志》引作“杜”,水名,在今陕西省麟游、武功两县。 武功县西南是故邰城所在地。邰是周始祖后稷之国。 “沮”、“漆”都是水名,又合称漆沮水。古漆沮水有二:一近今陕西邠(宾bīn)县,就是后稷的曾孙公刘迁住的地方;一近今陕西歧山,就是周文王的祖父太王迁住的地方。 以上二句是说周民初生之地是在杜水、沮水和漆水之间。 3、古公亶(胆dǎn)父:就是前注所说的太王。 古公是称号,犹言“故邠公”。亶父是名。 4、陶:窑灶。复:古时的一种窑洞,即旁穿之穴。 复、穴都是土室。这句是说居住土室,像窑灶的形状。 5、家室:犹言“宫室”。以上二句是说亶父初迁新土,居处简陋。 (本住豳地,因被狄人所侵迁到歧山。) 6、朝:早。 走:《玉篇》引作“趣”。趣马是驱马疾驰。 这句是说亶父在早晨驰马而来。 7、率:循。 浒:厓(牙yá,旧读yái)岸。 8、岐下:岐山之下。 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以上二句是说亶父循西来之水而到岐山下。 9、姜女:亶父之妃,姜氏。 10、胥:相,视。 “胥宇”犹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址。 11、周:岐山下地名。 原:广平的土地。膴膴(武wǔ):肥沃。 12、堇(谨jǐn):植物名,野生,可以吃。饴(移yí):用米芽或麦芽熬成的糖浆。 堇菜和荼菜都略带苦味,现在说虽堇、荼也味甜如饴,足见周原土质之美。 13、契:刻。 龟:指占卜所用的龟甲。龟甲先要钻凿,然后在钻凿出来的空处用火烧灼,看龟甲上的裂纹来断吉凶。 占卜的结果用文字简单记述,刻在甲上。契或指凿龟,也可能指刻记卜言。 14、曰止曰时:“止”言此地可以居住,“时”言此时可以动工,这就是占卜的结果。 15、乃:古文为“乃”。 慰:安。这句是说决定在此定居。 16、乃左乃右:这句是说定居之后又划定左右隙地的用途。 17、疆:画经界。 理:分条理。 18、宣:言导沟洫(续xù)泄水。 亩:言治田垄。 19、自西徂东:西东指周原之内,举西东以包南北。 徂(殂cú):始。 20、周:徧(遍的异体字)。 以上二句是说周原之内无人不担任工作。 21、司空:官名,营建的事属司空职掌。 22、司徒:官名,调配人力的事属司徒职掌。 23、缩:束。 版:筑墙夹土的板。载:读为“栽”。 缩版以载:言竖木以约束筑墙的板。 24、庙:供祖先的宫室。 翼翼:严正貌。 25、捄(揪jiū):聚土和盛土的动作。 陾陾(仍réng):众多。 26、度(夺duó):向版内填土。 薨薨(轰hōng):人声及倒土声。 27、筑:捣土。 登登:捣土声。 28、屡(楼lóu):古“娄”字,读同“偻”,隆高。 削屡是说将墙土隆高的地方削平。冯冯(凭píng):削土声。 29、鼛(皋gāo):大鼓名,长一丈二尺。敲鼓是为了使劳动着的人兴奋。 以上二句是说百堵之墙同时兴工,众声齐起,鼛鼓的声音反不能胜过了。 30、皋门:王都的郭门。 31、伉(抗kàng):高。 32、应门:王宫正门。 33、将将:尊严正肃之貌。 34、冢土:大社。 社是祭土神的坛。 35、戎:兵。 丑:众。攸:语助词。 这句是说兵众出动。出军必须先祭社,所以诗人将两件事连叙。 36、肆:故。殄(舔tiǎn):绝。 厥:其,指古公亶父。愠:怒。 37、陨(允yǔn):失。问:名声。 以上二句是说古公避狄而来未能尽绝愠怒,而混夷畏威逃遁,仍然保持声望。 38、柞(做zuò):植物名,橡栎之一种。 棫(域yù):白桵(蕊ruǐ),小木,丛生有刺。 39、行道:道路。 兑:通。以上二句言柞棫剪除而道路开通。 40、混夷:古种族名,西戎之一种,又作昆夷、串夷、畎(犬quǎn)夷、犬夷,也就是犬戎。駾(退tuì):奔突。 41、喙(惠huì):困极。以上二句言混夷逃遁而窘困。 42、虞:古国名,故虞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芮(瑞ruì):故芮城在今陕西省朝邑县南。 质:要求平断。成:犹“定”。 相传虞芮两国国君争田,久而不定,到周求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平断。入境后被周人礼让之风所惑,他们自动地相让起来,结果是将他们所争的田作为闲田,彼此都不要了。 43、蹶:动。生:读为“性”。 这句是说文王感动了虞芮国君礼让的天性。 44、予:周人自称。 曰:语助词。王逸《楚辞章句》引作“聿”。 疏附:宣布德泽使民亲附之臣。 45、先后:前后辅佐相导之臣。 46、奔奏: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 47、御侮:捍卫国家之臣。以上四句言在文王时代我周有这四种良臣。 [全文翻译] 拖拖拉拉,大瓜连小瓜,当初我们周族,杜水沮漆是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来挖,把地洞来打,那时候没把房子搭。 古公亶父,早晨赶着他的马,顺着西水岸,来到歧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来找地方重安家。 周原土地真肥美,堇菜苦菜都像糖。大伙儿有了商量,神的主张刻在龟板上,说的是:“停下”、“立刻”,“就在这儿盖起房。” 住下来,心安稳,或左或右把地分,经营田亩划疆界,挖沟泄水修田塍。从西到东南到北,人人干活都有份。 (塍:音成chéng) 叫来了司空,叫来了司徒,吩咐他们造房屋。拉紧绳子吊直线,帮上木板栽木桩。 造一座庄严的大庙。 5.”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这首《荈赋》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我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此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杜育被后世人誉有”美丰姿”的雅号,公刘子(周文棠)先生著《茶道》认为:杜育是使饮茶具有风雅文化的第一人,由于赋予饮茶活动审美艺术,并以此来涵育人的修养,故公刘子先生认为杜育《荈赋》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萌芽.。 6.止旅乃密,芮鞠之即的翻译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公刘》,其中有这么一段“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鞠之即。”,记载了公刘带领部族迁徙,在豳地开国并建立京邑的事迹,意思是:城邦的基础设施被整理好了,于是大家安家立业、人丁兴旺。京邑居民以皇涧两岸为家,逐渐住宅区逆流过涧扩散开来。邦众和侨居者越来越多,两涧的岸边人烟稠密。 所以“止旅乃密,芮鞠之即”的意思就是“邦众和侨居者越来越多,两涧的岸边人烟稠密。” “止”是指城邦里的固定居民,“旅”是指乔迁过来的民众。 7.诗经,《七月》的中文全翻译翻译为: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扩展资料 《国风·豳风·七月》为《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 《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 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 “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 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 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 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 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 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此诗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豳风·七月。 |